隨著我國水泥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家對節能減排的高度重視,水泥助磨劑成為了水泥企業的必需品。在工信部出臺的《水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到:水泥助磨劑在水泥生產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助磨劑最早發明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和日本,當時,助磨劑的成分主要是松香酯、牛油等。國內對水泥助磨劑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由于當時國內水泥工業的發展程度有限,助磨劑的出現并沒有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和推廣,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在洋品牌的帶領下我國的幾家企業率先推出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水泥助磨劑產品。
就在這幾家助磨劑企業誕生不久,助磨劑企業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甚至有作坊式的企業。隨后,國內助磨劑行業進入了惡性競爭的階段;直到2007年7月行業協會的成立,助磨劑行業才進入一個發展有序的階段;而如今,隨著國內經濟增速的放緩,水泥企業的利潤出現了一定的下滑,而助磨劑行業也受到了一定的牽連。在過去的十余年中,助磨劑市場都發生了哪些變化?助磨劑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又在哪?對此,我們整理出了這份《助磨劑行業發展報告》,以供業內人士參考。
一、助磨劑發展概述
1、誕生及生存期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水泥助磨劑得到了業界的重視,但受當時水泥工業的發展水平限制,助磨劑企業并沒有出現大的變化。在進入了二十一世紀后,隨著國內水泥工業的飆升,助磨劑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并在2006年,達到了千余家。
眾多助磨劑企業的誕生,致使助磨劑行業陷入了魚龍混雜的局面。助磨劑企業之間的產品種類繁雜、惡性競爭和生產工藝的參次不齊,不但使助磨劑本該起到的效果大打折扣,還給助磨劑行業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阻力。。
產品種類繁多,使用不科學留隱患。在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助磨劑的形態分類有液體和粉體,而從參加的量來說,是數不勝數。當時由于業內沒有相關的標準,相關的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把關不嚴,有些水泥企業肆無忌憚的添加助磨劑,以此來增加混合材的參入量,減少原料的添加量,進而降低生產成本。更可怕的是,有些作坊式的助磨劑企業使用鹽、堿和尿素,嚴重的危害了水泥的品質和人身健康。
惡性競爭使優質產品推廣遇阻力。任何新生產業的初始階段都會出現雜亂無章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也難免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生產商,他們搶占市場的手段無非兩種:偽劣的產品和超低的價格。偽劣的產品給水泥企業帶來的后果不言而喻;助磨劑企業的超低價格也是以犧牲產品質量和服務為前提。例如在2006年,全國大小水泥企業5000余家,如果有千余家助磨劑企業,除了不用助磨劑的水泥企業,每家助磨劑企業只能平均到5家水泥廠客戶,這樣勢必會造成助磨劑企業的惡性競爭。
隨著助磨劑企業內部人員的裂變,助磨劑配方已經不是秘密,自動化的設備才是硬道理。由于起初的助磨劑行業并沒有準入門檻,作坊式的廠家隨處可見,最終導致了水泥企業對助磨劑態度的惡化。而隨著助磨劑行業的發展,自動化設備逐漸替代了手工,這時,由于作坊式的助磨劑企業無力進行及時的跟進,最后不得關門大吉。助磨劑生產裝備的發展有效的凈化了助磨劑行業。
當進入2007年的時候,助磨劑行業經過近一年的市場淘汰和行業洗禮,最終存活下來的助磨劑企業減少了三分之一。
2、品牌建立及價值體現期
2007年7月,經國家民政部批準,中國水泥協會水泥助磨劑分會在山東濟南宣告成立,標志著中國助磨劑的研發、生產和使用進入了快速化、規范化和標準化的階段。
在協會成立兩個月左右,協會出臺了《水泥助磨劑產品質量認定、認證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辦法中明確提出:協會和中國建筑材料檢驗認證中心負責水泥助磨劑產品質量認定、認證管理工作,依據CTC/TVS-OP05《水泥助磨劑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對助磨劑企業的產品進行定期認證,并對生產過程控制、質量管理體系審查和產品抽檢。除此之外,還對助磨劑企業的產品認定、認證條件及程序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同時,還就對助磨劑企業的監督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到了2008年末,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水泥科學與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提出了重新制訂《水泥助磨劑》,獲得經國家標準化委員會的批準。經過3年多的努力,國家標準《水泥助磨劑》(GB/T26748-2011)于2011年9月份獲得通過,并在2012年3月1日正式替代了原建材行業標準《水泥助磨劑》(JC/T667-2004),進行實施,
從此水泥助磨劑行業進入了一個有理可依,有據可查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