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一邊產能過剩,拼命打價格戰;一邊卻在如火如荼的抓緊施工,爭取早日投產,”這正是水泥行業現在所面臨的現狀。
從2012年的水泥行業的凈利潤和水泥價格走勢看,我國確實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的局面。在去年,協同停窯、限產報價是水泥行業的最熟悉的兩個詞,它們就像水泥企業的“朋友”一樣,伴隨著度過了一年。即使采取了措施,水泥行業凈利潤還是減少了一半;水泥企業還是叫苦不迭。
近日,看到湖南嘉禾縣南嶺水泥有限公司5000噸熟料生產線通過技改投產的消息,讓小編不禁為該企業的生存和未來的命運擔憂。一個用時近四年,投資10億元的熟料生產線,建設起來后,他的未來市場又在哪里?
南嶺水泥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嘉禾縣,據水泥人網了解,南嶺水泥所處的郴州市共有8條熟料生產線(含南嶺水泥),年產熟料967.20萬噸,而郴州的人口卻只有45.81萬人,由此可得出,郴州市的人均熟料已經達到了近20噸,即使產能對周邊縣市進行輸出,也會對公司造城巨大的銷售壓力。因為,從水泥人網數據顯示,2012年湖南省共有已投產熟料生產線73條,年產熟料7831.30萬噸,其中除了剛投產的南嶺水泥以外,還有6條熟料生產線處于擬建、在建狀態,面對這樣的外圍環境,南嶺水泥的該如何去發展?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像郴州市這樣水泥產量如此大的地區,小水泥企業通過技改,實現擴張產能顯然是不合理的,那么,是誰給予的審批通過,成了最大的疑點。
其實,南嶺水泥只是國內水泥產業發展中的一個小縮影,據水泥人網了解,2013年,處于在建、擬建的熟料生產還有128條。試問:這些熟料生產線是誰審批的,又是在什么時間審批的?這些熟料線投產后,將會給當地,乃至全國的水泥市場帶來多大的負擔和壓力。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水泥產能從2009年至2012年一直是處于上升的態勢,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結果呢?
產能年年上升,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也在逐漸加大,而令人難以相信的是新增熟料產能也在不停的增長。國家出臺的政策在這些數據面前,是顯得如此的蒼白無力。
國家出臺政策去控制新增水泥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地方政府卻為了稅收去給盲目引資、投資建設水泥項目。甚至將本需要關停淘汰的水泥企業直接通過“技改”,成為正常的水泥企業,這種偷天換日的做法,也是國內水泥產能過剩局面難以扭轉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