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行業如何綠色轉型?有的企業宣稱“生態”,有的標榜“綠色、低碳、環保、可持續發展”等美名。
早在2002年,日本宣稱其所謂的生態水泥研發成功,僅憑“生態”兩字就賺足了中國水泥界的眼球。之后人們才逐漸發現,這種水泥其實與“生態”并無多大關系,冠以“生態”只是作為商品命名的一個噱頭而已。
然而“生態水泥”這一稱謂的輸入,卻在國內產生了一些副作用。首先國內效仿者眾;其次是給我國環保領域造成了一個錯覺,以為日本已解決了垃圾發電廠產生飛灰的二次污染難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城市垃圾綜合處置技術路線的多元化發展。
日本何以研發“生態水泥”?
日、德兩國在垃圾處理方面有路徑偏差,德國看待垃圾焚燒發電更謹慎,采取水泥窯協同處置和垃圾發電兩條途徑并行的方針;日本為解決垃圾焚燒飛灰污染,不得不利用水泥窯再處理,不得不起個好名字掩飾決策失誤
為吸取日本垃圾焚燒發電廠飛灰二次污染的沉痛教訓,筆者對日本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深入調研,發現日本之所以研發生態水泥有著鮮為人知的真實原因。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歐洲和日本因土地資源緊缺,一直在尋求一種可以大幅減量城市垃圾的技術方式,促使垃圾焚燒發電廠應運而生。當時日本經濟發展如日中天,擁有大量資金,他們以為垃圾發電是解決垃圾處置問題的最佳途徑。于是兩年內日本在全國新建了2000多臺垃圾焚燒爐,將全國每年約5000多萬噸生活垃圾減量為約350萬噸垃圾飛灰,然后將其深度防滲填埋,同時每年還能回收電量約175億度。應該說這個設想看起來還不錯。
相對而言,當時的德國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發展就比較冷靜謹慎,考慮較為深遠。因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環保難度大,投資高,垃圾焚燒爐還有 5%~10%的飛灰產出,深度填埋既費錢又占地,長遠考慮還有滲漏隱患。而利用現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比較徹底干凈,沒有二次污染,在經濟、環境安全、替代水泥窯用煤和節省土地等方面均具有較大優勢與潛力。所以在焚燒處置垃圾方面,德國始終采取水泥窯協同處置和垃圾發電兩條途徑并行的方針。其他許多發達國家也都是這樣雙管齊下的。
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一處垃圾飛灰填埋場發生了泄漏事故,滲漏液中高濃度的氯苯、汞等重金屬污染物對地下水和土壤造成嚴重污染。從而促使日本各界反省檢討,開始尋求可以消納垃圾飛灰的辦法。否則每年350萬噸高毒飛灰深埋仍須不斷增加占地,隨著時間的累積將加大滲漏風險,所以必須盡快解決這一隱患。
經過3年的緊急研究試驗,日本終于設法將垃圾飛灰采用繁雜的浸洗、烘干、均化等工序,去除其中絕大部分有毒成分后,最后還是回到水泥窯用作粘土質原料予以消納掉。因為這套浸洗系統很復雜,浸洗液還須再處理,運轉費用高,因而消納垃圾飛灰生產出的水泥,其基建投資和生產成本約為正常水泥廠的2~3 倍。而且這種水泥的各項性能指標并不能完全符合日本現行OPC水泥JIS-R-5210國家標準,只能屬于另外一種類型的水泥。所以必須另行命名,另制定國標。
為了從心理上安撫,彌補當初匆忙新建大批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失策,打出一個華麗的招牌借以自我安慰,日本就將這種水泥命名為“生態水泥”。 2002年~2004年,日本工業標準委員會相繼頒布了生態水泥標準JIS-R-5214,生態水泥用于預拌混凝土的標準JIS-A-5308,以及生態水泥用于預澆注混凝土制品的標準JIS-A-5364,還有生態水泥廠的各種污染物排放標準等一系列有關規范與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