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國內水泥企業時,我們經常說:中國建材大,海螺水泥強。當被問到海螺水泥到底有多強,強在什么地方時,很難有人說清楚。對此,我們想到了兩個問題,在2013年的兩會上,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叁為何對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說“國內水泥產能并不過剩”?又是什么讓海螺水泥在資本市場上成為眾多投資者的“寵兒”?當我們獲取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時,將會從除產能、布局以外,看到更加強大的海螺水泥。
業內及業外人士寫海螺水泥的文章很多,觀點也褒貶不一。今天,我們將主要圍繞上面的疑問,來揭開海螺水泥強大背后的神秘面紗,而不去探討對與錯。
海螺為何對產能過剩說:不?
在這里,我們暫不探討水泥行業的產能過剩與否,我們只探討海螺水泥對產能過剩說不所反映出的問題。海螺水泥董事長郭文叁在2013年的兩會期間公開表示:我國水泥總產能已達30億噸這一說法,與實際情況有較大出入,據其估算,中國水泥年產能不足20億噸。事后,有行業人士分析說,郭文叁在兩會上說產能不過剩是有目的的,主要目的是要國家放松審批權,完全市場化,這樣,海螺的優勢就會完全體現。
通過行業人士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審批權、市場化、海螺優勢”三個詞的顯得尤為重要,這三個詞反映出了海螺水泥哪些問題呢?其實,放松審批權和完全市場化是一個概念,簡言之,就是政府起監督作用,讓市場來優勝略汰,而不是政府去領導行業的發展,這恰好反映出了海螺水泥在市場競爭方面的信心。
海螺水泥到底有哪些優勢,讓其有信心在優勝略汰中獲勝?我們知道,海螺水泥1997年在香港上市,2002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經過多年的市場資本運作,獲得了大量的資金。所以海螺水泥在資金方面非常的充足,通過下面圖2我們也可以印證這點。在國內優質投資品種稀缺的情況下,海螺水泥龐大的資金卻無用武之地,而新建熟料線所產生的利潤要遠遠高于其它投資品種,這也是海螺水泥為何入股同業的原因之一,所以,海螺水泥希望通過建新線在充分利用資金的情況下,讓利潤最大化,同時,又起到打壓競爭對手的作用。另外,海螺水泥多年來一直精于管理,這種管理所帶來的成本優勢也塑造了海螺水泥的優勢。
通過對近幾年水泥市場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盡管水泥行業面臨著部分企業所說的產能過剩,部分企業利潤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水泥企業的凈利潤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的趨勢。顯然,這種趨勢并不符合市場供需平衡的原理。我們可以試想,當處于襁褓中的嬰兒,突然暴露在冰天雪地里時,他們成活的概率又有多大?當國內水泥企業走上國際大舞臺時,亦是如此。與其這樣下去,倒不如將權利交予市場,政府演好監督的角色。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內水泥行業中,對于行業的發展軌跡及趨勢把握,海螺水泥顯然走在了其它水泥企業的前面,它對國內水泥市場的發展軌跡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也是海螺水泥為何強的原因之一。
海螺水泥為何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


從圖1可以看到,在過去的12年里,水泥產量從2002年的7.25億噸漲到了2013年的24.16億噸,增長了3倍,海螺水泥營業收入從2002年的29.8億元,增長到了552.62億元,凈利潤從2002年的2.68億元,增長到了93.89億元,而且,海螺水泥的同比增長率與水泥產量的同比增長率的發展趨勢基本吻合,這也恰好印證了上文提到的“海螺水泥是水泥企業中對水泥行業的發展趨勢把脈最準”的企業。
另外,海螺水泥自2002年以來,營業收入都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凈利潤也基本保持在了兩位數增長,這就是海螺水泥精細化管理的結果體現。這也是為什么海螺水泥如此受資本市場歡迎的原因之一。
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海螺水泥自2002年以來,總資產基本也在保持一個兩位數的增長,直到2012年,由于國內水泥市場和國家政策的相繼出臺,其資產的同比增長率才逐步降下來。通過總負債增長率和總資產增長率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海螺水泥的總負債增長率每年都略高于總資產增長率,由此也可以體現出海螺水泥舉債方面的運作比較成熟,因為對于高利潤的水泥行業來說,舉債經營顯然會使企業獲得更高的收益。
海螺到底能長多大?這是每一個對海螺感興趣的人都想知道的答案。可惜,我們無法站在未來的某個山峰回望今天世界的進程。但丘吉爾曾經說過:你能了解多久的過去,就會知道多遠的未來。所以,我們對海螺水泥從A股上市以來的12年資本市場的回顧,從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總資產同比增長率和總負債同比增長率等進行了收集整理,以便于行業同仁能夠從此基礎上去更多的了解海螺水泥,以及預判其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