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轉型升級。這也許是我國在今年以及未來幾年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在今年過去的十個月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國經濟真正步入了全面深化改革之元年,且改革之痛隨之而來。雖然從前10個月的行業利潤來看,水泥行業并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但與之有關的大部分水泥設備企業卻經受著“刮骨之痛”。水泥行業如何發展?水泥設備企業又該何去何從?想必,這是所有水泥人都急切想知道的兩個答案。
水泥行業如何發展?
在國家轉型的關鍵時期,水泥企業“壓力山大”。我們認為,水泥企業現階段所面臨的壓力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行業下行壓力;二是,企業競爭壓力。
產能過剩,這個讓所有水泥人都“熟稔于心”的詞,是導致行業下行的主要原因。自2009年以來,我國淘汰落后水泥產能已經執行了近5年,雖然每年都有落后水泥企業被淘汰,但新建熟料線也在連綿不斷的在投產。水泥龍頭企業在為了優化市場,進行大規模兼并重組時和淘汰收購后的產能時,一些“另有想法”的人卻在積極新建。這些另有想法的人,更多的是采購低廉的設備進行新建水泥熟料線,然后尋求龍頭企業的收購。最終形成的局面是:一邊在收購,收購后進行關停;另一邊卻在如火如荼的建新線。最終導致淘汰落后產能是越來越多。
另一個給行業造成下行壓力的原因是需求的下降。在國內經濟減速的大背景下,水泥的使用大戶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都在減速,進而導致水泥需求低迷。
在企業競爭壓力方面,逐漸在一定程度上開始由競爭發展為競合。雖然,水泥企業競合隱現,但在面對市場和企業成本的差異化,競爭是在所難免的。
隨著國內經濟的改革和轉型升級逐漸進入深水區,未來經濟的支撐點和改革紅利將逐漸顯現,此時,水泥企業也將迎來新的機遇。
不管是先前的“走出去戰略”,還是APEC期間提出的亞太自貿區,還是一帶一路,都將會給水泥企業迎來機遇。走出去產略可以將部分過剩產能輸出,一帶一路不僅會帶動國內水泥市場需求,同時,還可以帶動水泥企業的資本輸出。最先受益的如:華新水泥,上峰水泥,冀東水泥和海螺水泥。
除了宏觀經濟給水泥行業帶來的利好外,我們也需要行業龍頭水泥企業協作,進一步優化水泥市場,提高產業集中度。例如,做好區域協同,不搞惡性競爭;設定嚴格的收購標準,不讓“另有想法”的水泥人有可乘之機等等。
人不自救,豈有他救。水泥行業亦是如此。隨著相關政策的逐步落實,水泥企業逐漸意識到惡性競爭所帶來的痛苦,我們預計將在2015年下半年水泥行業或將迎來暖春。
水泥設備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在水泥企業即將“柳暗花明又一村”時,水泥設備企業顯然并不是如此。從行業的發展趨勢看,水泥設備企業或將還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狀態,轉型升級成為其必須要過的關。
水泥設備企業到底需要去哪尋找過關的路?當房地產行業逐漸“失寵”,國家必將會尋找其它新興行業來支撐經濟的發展。從目前情況看,泛消費行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得寵的概率很高。而在泛消費行業中包含飲食業、餐飲業、運輸業和銀行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節能環保產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從近期國家對互聯網行業的重視也能印上以上猜測。
也許到這里,水泥設備企業大佬們已經發現了所謂的“路”。沒錯,互聯網產業、節能環保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水泥龍頭企業在將資產進行整合后,解決完負債、管理等問題后,勢必需要對一些落后的生產線進行技術性改造。屆時,那些轉型成功的節能環保企業和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也將會迎來屬于他們的暖春。
而此時的水泥耗材行業,新材料產業的到來,在降低水泥企業生產成本的前提下,將會迎來其廣大的市場空間。
當行業老板們陷入“不轉型等死”的陷阱時,克服“轉型怕死”的心理障礙顯得尤為重要。而轉向一個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行業將會更為重要。就如雷軍所說:站對了風口,母豬都能飛上天。
如果說2014年是水泥工業發生蛻變的一年,那么,2015年將會是涅磐重生的一年。讓所有水泥人一起轉型,托起水泥行業明天升起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