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重慶市貫徹落實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建設長江經濟帶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副秘書長張智奎提出,重慶將依托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統籌協調機制和“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部級聯席會議制度”,融入大局發展。
從地理位置上看,重慶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連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長江經濟帶“Y”字形大通道的聯結點上。分析者認為,重慶此次出臺具體實施意見,意在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地理位置上的聯結點優勢。
重慶官方表示,重慶將開啟新一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以提升對外大通道能力及完善內部綜合交通網絡。
其具體內容包括:構建以鐵路、水運為骨干,公路為基礎,“鐵、公、水、空”多種運輸方式無縫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鐵路方面,重慶擬形成“一樞紐十四干線”鐵路網,總里程達到3000公里,在成都、西安、昆明、長沙、鄭州等主要對外通道方向上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網將形成“三環十二射多聯線”格局,總里程達到4000公里,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民航機場將形成“一大四小”格局,吞吐能力目標為4500萬人次;水運方面,重慶力圖形成“一干兩支”葉脈狀航道網絡和“三樞紐八重點”現代化港口體系的總體布局,四級以上航道達到1800公里,貨物通過能力達到2.5億噸,集裝箱900萬標箱。
重慶在大通道和大通關方面擬有新動。具體內容包括:在長江沿線適當增設內河港口一類口岸及后續監管場所,爭取在重要外貿港口開展啟運港退稅試點,提升長江黃金水道外貿貨物進出口能力;在大通關方面,則擬增設海關、檢驗檢疫機構,以形成對外開放的多點支撐。
重慶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志強詳談了重慶與沿江、沿線的差異化產業戰略。
在長江經濟帶中,重慶擬打造承接沿江產業轉移的高地,鏈條化、集群式承接長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發布會還透露,重慶正與四川合力打造汽車、IT、零部件和都市消費品產業走廊,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走廊,特色資源加工產業走廊;與貴州開展煤電合作、汽車零部件、旅游度假、現代農業等產業方面的合作。
當日會議上,重慶提出將與周邊地區合力構建“川渝聯動發展先行區”、“渝黔互利共贏合作區”、“渝滇南向國際物流大通道”,透露出與周邊地區深度融合的期望。一方面,重慶強調將進一步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市場監管合作,另一方面,其亦希望與周邊區域實現人才信息共享,并在養老保險轉移接續,共建區域信用體系方面有所突破。
在“一帶”中,重慶在加強與德國等歐盟國家在高端技術、高新裝備、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方面合作的同時,積極探索與中東歐國家開展貨幣的互換、跨境貿易本地結算等金融合作,正在研究對接絲綢之路基金。同時,重慶擬深化與俄羅斯合作,鼓勵重慶的化工、礦產等領域的先進企業進入俄羅斯,同時引進俄羅斯的通用航空、材料領域的先進技術和企業。
而在“一路”中,重慶則試圖讓汽摩、化工、材料、能源等優勢企業向南亞和東南亞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