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7月份召開的拉瑞合并研討會上,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曾這樣說:“大豪門之間的合并是因為自身遇到了困難和瓶頸,我國的水泥大企業似乎還沒有真正遇到像拉豪那樣的危機和困難,日子似乎還可以,但我認為我國的水泥大企業一定要未雨綢繆,不要等到最困難的時候再去想合并,到那時可能就為時已晚。事實上,我國水泥行業的下行壓力已經很大了,產能利用率不高,所以,從現在開始推動大企業合并應該是恰逢其時,將為行業真正轉型升級展開一個新紀元。”透過宋志平的講話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建材在實現強強聯合方面的具有強烈的愿望。
回顧過去的5個月,水泥行業的下行壓力確實如宋志平所言,持續加大。大企業間的合并似乎已經到來,中國建材也正在小試牛刀,但道阻且長!下面我們就通過一些表象,來深入探究中國建材在實現強強聯合方面所面臨的困難。
10月28日,山水水泥向中國建材配售5.631億股,每股配售價2.77元,配售籌集資金15.6億元,占山水水泥總股份的16.67%。該消息一出,兩種不同的觀點也隨之出現:一是中國建材對于強強聯合邁出了堅實一步;第二種觀點是,中國建材為了控股競爭對手后,進行區域協同。其實,早在2009年,山東出臺的《山東省建材工業調整振興指導意見(2009-2011年)》就提到鼓勵中聯水泥與山水水泥進行兼并重組,最終,卻因個中緣由未能實現。既然以前沒能實現兼并重組,這次能夠實現嗎?我們猜測,中國建材此次出手的目的,或許區域協同占主要地位。對于中國建材旗下的中聯水泥來說,其主要市場在山東省內,山東也一直有“南中聯北山水”之說,中聯水泥與山水水泥在山東的水泥市場競爭之激烈,業內有目共睹。在水泥行業下行壓力逐漸顯現,山東地區采取類似東北地區的“錯峰生產”顯然是要通過兩家龍頭企業達成共識,此時,入股,然后實現企業間的默契成為其良策。在計策背后,若能實現強強聯合則是錦上添花。
但是,這種錦上添花的事情在12月1日出現了變數。亞洲水泥12月1日,再度加碼買進香港上市的中國山水水泥集團持股,以每股3.58港元增持2億2794萬股,交易總金額達9.05億港元,交易相對人為高盛證券代表的國際基金法人少數股東。增持后,亞泥持有山水水泥7.06億股,持股比例將由13.42%增至20.90%,超過中國建材的16.67%的持股比例,成為山水水泥的第二大股東。
至此,中國建材與山水水泥之間被業內人士認為的“強強聯合”變得撲朔迷離。此時,中國建材旗下的中聯水泥在河南省內的強強聯合計劃也迎來挑戰。
9月4日,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發布了《河南省水泥工業結構調整方案(2014—2017年) 》,《方案》中明確提出:推動同力水泥公司采取定向增發等方式逐步退出水泥領域。而在5月19日,同力水泥以定增的方式引入中聯水泥獲證監會批準。同力水泥將向中聯水泥以6.32元/股的價格,發行不超過4800萬股的新股。定增完成之后,中聯水泥將成為同力水泥的第二大股東,持有其10.11%的股權。當時,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中聯水泥把同力水泥收入囊中已成板上釘釘的事情。
12月15日,天瑞水泥給這個“板上釘釘”的事情添加了不確定性因素,同月22日,天瑞水泥將這種不確定性再次提高。在近六個交易日里,天瑞水泥兩次舉牌同力水泥,一舉拿下公司10%股權,耗資約4.32億元。此時天瑞水泥的持股比例只比中聯水泥低0.11%,成為同力水泥的第三大股東。天瑞水泥該做法被資本市場的一些人士笑評為“我有錢,我任性”。其實不然,如果我們對河南三家水泥集團的熟料線布局,以及產能情況進行分析,我們就會得出天瑞舉牌同力的必然性(回復“購同力”獲取布局和產能分析)。
中國建材在過去一段時間的兩次抄底同行,均被第三方競爭對手把“水攪渾”。第三方競爭對手是想打劫中國建材,還是想真正的與其一決高下,我們雖然無法摸清,但給中國建材帶來一定的阻力,卻成為了事實。
對于當前的中國建材來說,小企業間的收購容易,強強聯合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