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在8月份繼續維持下滑趨勢,但基建投資在上個月意外下滑之后重拾升勢。有跡象顯示穩增長仍靠基建投資,基建項目近期批復加速。
9月15日,國家發改委網站顯示6個公路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被批復。稍早,國家發改委在一周之內(9月7日~14日)批復了13個項目。至此,據有關媒體統計,9月份批復項目家數已達19個,合計投資近3200億元。
與項目批復同時回溫的是施工項目和新開工項目: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8月份,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49974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比前7個月提高0.9%;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263234億元,增長2.7%,比前7個月增速提高0.3%。
與此同時,8月信貸投放加速,社會融資總量也呈現攀升趨勢。
受訪經濟界專家稱資金面狀況轉好將改善實體經濟基本面,有望推動經濟逐步企穩回升。未來貨幣政策仍將著力于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可能更多地采用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擴容與企業債發行量增加等方式。
基建投資到位資金改善
“社會融資總量持續攀升意味著實體經濟信用擴張,融資瓶頸得到有效緩解將助力經濟企穩。”光大證券(15.87,0.19,1.21%)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認為。
8月份貨幣金融數據基本符合市場預期。首先是社會融資總量呈現快速攀升趨勢,8月社會融資總量為1.08萬億元,同比增加1276億元。
其中,表外融資出現回升,使用過去5年表外融資占社會融資平均比例將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分配至表外融資中,計算得到其同比多增836.5億元。其中信托貸款增長較為明顯,同比多增1063.2億元。隨著利率水平的下降和監管放松,企業債融資規模持續上升,8月同比多增941億元至2875億元,未來隨著城投債發行加速,企業債融資規模將持續攀升。受匯率貶值的影響,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620億元,同比多減511億元。
8月份信貸投放也有所加快。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8096億元,同比多增490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貸款8月新增7756億元,同比多增753億元。貸款結構方面,新增中長期貸款同比基本持平,其中家庭部門的中長期貸款同比多增近1000億元,顯示房地產銷售持續回暖帶動購房貸款顯著回升。但是,短期貸款繼續低增,票據融資仍維持高位,顯示短期經濟景氣仍偏弱勢。
“考慮到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影響,新增貸款出現更為明顯的加速投放趨勢,將有效緩解實體經濟融資困難。”徐高對《中國經營報》記者稱。
在投放到實體經濟的資金中,最受關注的基建投資數據顯示:雖然8月固定資產投資來源增速同比由7月的9.4%回落至6.8%。但分部門看投資出現分化,作為穩增長主力的基建投資有所反彈,當月增速較上月提高3.4個百分點至19.7%。
“隨著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擴容、城投債發行加速等推動基建投資到位資金持續改善,基建投資有望持續回升,發揮重要穩增長作用。”徐高對記者稱,“通縮壓力之下,制造業投資繼續低位波動,8月同比增速為7.3%,較7月小幅回升0.2個百分點。未來寬松政策需要繼續緩解實體經濟融資困難,推動投資企穩回升。”
與此同時,房地產投資到位資金也呈現回暖跡象。數據顯示,8月房地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增速從7月的2.8%回升至8月的3.6%。房地產銷售持續回暖帶動到位資金持續改善,房地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個人按揭貸款部分同比增速從8月的26.9%攀升至9月的44.3%。
在徐高看來,隨著貨幣政策持續寬松以及房地產利好政策不斷加碼,房地產需求持續高速增長,8月房地產銷售面積與銷售額分別同比增長14.7%和28.5%。房地產需求的持續改善將推動房地產投資到位資金持續改善。雖然8月房地產投資同比增速由升轉跌,由7月上漲2.9%轉為下跌1.1%,但隨著房地產銷售的持續回暖,將推動房地產投資企穩回升。
“在內外需求均無明顯好轉的背景下,‘穩增長’仍需看基建投資,鑒于基建投資在未來依舊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操作層面可能政府會力促基建投資開工率的回升。”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對記者稱。
有券商分析師還稱,信貸及社融渠道對于基建的傾斜或成為短期常態。
不過,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發給記者分析中稱,推動信貸增長的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開發商債務展期和置換,而非投資需求。
資金來源改善有助推動經濟回升
信貸與社會融資總量從6月以來持續攀升,推動實體經濟資金面出現改善。7月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同比已經回升至與投資增速相當水平,顯示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正在得到有效緩解。
“未來貨幣政策仍將著力于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更多的采用PSL、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擴容、專項金融債、企業債發行量增加等方式,引導金融市場過剩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在貨幣寬松、股市相對低迷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有望進一步緩解。推動投資增速,特別是作為穩增長主要抓手的基建投資增速出現持續回升,實現經濟穩增長目標。”徐高認為。
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微博]近日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中國貨幣政策需要適當地放松,其目的就是要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讓企業、基礎建設項目的融資成本能夠降下來。
自去年11月以來,央行[微博]已5次降息與4次降準,這些都有利于降低融資成本。來自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7月份,金融機構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5.97%,自2011年以來首次回落至6%以下的水平,社會融資成本高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對于未來貨幣政策走向,徐高同時稱,由于存款利率已經降至通脹水平以下,再度降息對銀行盈利將產生嚴重壓縮作用,而壓低融資利率效果邊際遞減,未來降息可能性有限。但在資本流出壓力之下,未來可能持續降準,他預測9月可能再次推出降準措施。
不過,徐高同時表示,雖然實體經濟可能持續改善,但金融業增長放緩將增加經濟增速下行壓力,預計三季度GDP增速將放緩至6.8%。
汪濤則認為,政策需繼續加碼,以抵消越來越大的下行壓力。在她看來,8月宏觀數據顯示實體經濟內在勢頭持續疲弱、并未有效企穩。房地產施工面積和開發投資增速放緩幅度均超出他們此前預期,顯示房地產去庫存加劇。這可能給工業生產和投資帶來更大拖累,進而倒逼政策進一步加碼、尤其是提振基建投資。
他們認為全年基建投資需同比增長20%以上,才有可能抵消房地產建設活動下滑帶來的越來越大的拖累。
目前已有跡象顯示國家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來加快投資項目的落地,如降低重點基建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與加快推廣PPP(公私合作)模式等。9月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調整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資本金比例制度,促進投資結構優化。會議確定,將關系國計民生的港口、沿海及內河航運、機場等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要求由30%降為25%,鐵路、公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由25%降為20%等。
財政部網站9月8日發布了《財政支持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對于下一步財政政策措施建議,財政部稱,將實施更有力度的財政政策,加快推廣PPP模式。
方正證券(6.37,0.06,0.95%)高級宏觀分析師楊為表示,從近月政策動向來看,“寬財政穩貨幣”的政策趨向已大體呈現。實際上,在股市和匯市的風波之后,政策不再寄希望于不斷加大寬松去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逆周期去調控利率的實際效果有限,卻會在資產價格領域堆積風險。政策相對放心的領域就是財政政策。在這一政策導向下,需要關注基礎設施投資的加碼。
他預計后續將會推動區域規劃的落地,包括“一帶一路”所涉及省市和港口的對接規劃、京津冀、長江經濟帶、西藏;預計將進一步擴大鐵路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鐵路投資;將進一步推動軌道交通、地下管廊、棚戶區改造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