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個最主要的工種工程。無論是工程量、材料用量,還是工程造價所占建筑工程的比例均較大。可能造成質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較大。因而,在實際的建筑施工管理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混凝土工程質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現的質量事故。著重于實際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質量事故進行總結分析,以避免在施工過程中發生質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員對混凝土結構工程的質量的理論認識。
近年來,隨著建筑市場的改革,框架結構工程因其各方面卓越的性能逐漸成為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的建筑結構形式,因而混凝土工程質量直接影響工程的使用功能及效果。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控制混凝土工程質量,就必須掌握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現的質量事故,以便于及早預防。?
混凝土工程常見的質量事故主要有:混凝土強度不足;混凝土裂縫;結構或構件錯位變形;混凝土外觀觀感質量差等質量事故或質量缺陷。?
一、混凝土強度不足?
混凝土強度不足對結構的影響程度最大,可能造成結構或構件的承載力降低,抗裂性能、抗滲性能、抗凍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以及結構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下降。?
造成其出現強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一)材料質量:水泥質量差;骨料(砂、石)質量差;拌合水質量不合格;摻加外加劑質量差。?
(二)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混凝土配合比是決定混凝土強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和其它性能,從而造成混凝土強度不足。在施工中主要表現為:隨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過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計量不準;外加劑用錯。?
(三)混凝土施工工藝:混凝土攪拌不佳;運輸條件差;混凝土澆筑不當;模板漏漿嚴重;混凝土的養護不當。?
(四)混凝土試塊管理不善。未按照規定制作試塊,試塊模具管理差及試塊未按照標準養護等。?
二、混凝土裂縫?
裂縫在混凝土結構或構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鋼筋混凝土結構或構件的破壞都是從裂縫開始的。因此必須十分重視混凝土裂縫的分析。混凝土是一種非均質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砂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氣體和水組成。在溫度和濕度變化的條件下,硬化產生體積變形。由于各種材料的變形不一致,互相約束而產生初始應力,造成骨料與水泥石粘結面或水泥石之間出現肉眼看不見的微細裂縫。這種裂縫的分布是不規則的,切不連通,但在荷載作用下或進一步產生溫差、干縮的情況下,裂縫開始擴展,并逐漸互相串通,出現較大的肉眼可見的裂縫(一般裂縫寬度在0.03—0.05mm),稱做宏觀裂縫,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裂縫。?
混凝土的有些裂縫是很難避免的。故在現行的設計和施工規范中對混凝土裂縫的問題均作出了一定的規定。而造成其產生裂縫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大體如下:?
1.材料、半成品的質量較差。如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砂石的含泥或石粉量過大、不適當的摻加氯鹽、水泥的水化熱引起高溫等原因。
2.建筑或結構的構造不合理。如未按照規定進行設計、變形縫設置不當、結構整體性差等。
3.結構受力不均。如設計斷面不足、結構超載、未進行抗裂驗算等。
4.地基基礎變形引起裂縫。如地基的沉降差過大、地基土出現水平位移及相鄰的建筑影響等。
5.施工工藝不當引起的裂縫。如混凝土攪拌不均、澆筑方法不當、模板變形及跑漿、拆模過早、鋼筋保護層過大或過小、早期受凍、養護不善、未處理施工縫等。
6.溫、濕度變形。如周邊環境的溫度濕度的變化、構件各部位的溫、濕度差及凍融循環等。
7.不可預見因素。如化學腐蝕、地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