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臺泥70歲生日。古人云:人生70古來稀。然而,對于臺泥來說,70歲才開始,臺泥要向世人呈現一個嶄新的面貌。”在臺北君品酒店,溫文爾雅的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臺泥將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傳統水泥企業,而將是一個全新的、服務于永續地球、永續發展的環保企業。”
在臺灣百年近代史中,鹿港辜家與板橋林家、高雄陳家、基隆顏家和霧峰林家并稱“臺灣五大家族”。其中,鹿港辜家先后對臺灣的政治和商業產生了重大影響。
身為辜振甫與辜嚴倬云的孩子,辜成允是標準的世家子弟:外曾祖父嚴復是清末著名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父親辜振甫是縱橫政商兩界的“紅頂商人”,作為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首任董事長,是兩岸關系奠定重要里程碑的“汪辜會談”的兩位主角之一、“九二共識”的重要推手。
由辜振甫創建的龐大企業王國的第一塊磐石—臺泥,是臺灣支柱企業之一。以臺灣水泥業務為基點,辜家事業遍及工業、金融、租賃、地產、高科技以及媒體等眾多領域,是臺灣第一財團。在臺灣股市1700多家上市公司中,連續獲利長達20年以上,臺泥作為臺灣第一家上市企業,是蟬聯上市獲利最久的“贏利之王”,上市54年來連續獲利,沒有一年虧損。
在如此優越的家庭里,若不是家族的變故,排行老二的辜成允的人生或許是另番景象。畢業于美國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辜成允,天性安靜、不善交際、興趣廣泛,喜歡攝影、音樂、潛水,還練得一手鮮為人知的北派少林地門功。然而,由于哥哥辜啟允的病逝,讓辜成允的生活軌跡被陡然改變。為承接起家族興衰的大任,辜成允披掛上陣扮演起中興少主角色。
這是一段內憂外患的時光:叔侄分家、兄逝父病、高達千億元臺幣的巨額債務、企業內部彌漫著安于現狀的養老心態,加之彼時臺灣水泥市場增長停滯,致使臺泥的利潤降至歷史低點……所有這些都激發和堅定了辜成允重塑臺泥文化、沖出困境的決心。立志“把臺泥過去50年的老爺車換上噴射機引擎”的辜成允以“鷹式鐵腕管理”大刀闊斧,鐵血改革。他接掌帥印的第一件事,就是挺進大陸。自2004年起,臺泥在廣東、福建、江蘇等10余個省和自治區設廠。雖較同行整整晚了一輪,但后發先至的臺泥在2015年,其產業規模已位列中國水泥前6強、世界水泥前10強。這令無論在商界還是在政界,自認無法超越父親的辜成允自豪。“至少在傳承臺泥業務這一塊,我沒有辜負父親。”
與此同時,辜成允謹遵老董事長辜振甫“環保不是成本,而是責任”的庭訓,在跨界環保中更注入新的理解,“環保更是商機”。在他的率領下,臺泥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環保服務公司,全臺灣每5個人就有一人家里的垃圾是臺泥在處理。另外,臺泥也是新竹科學園區包括臺積電在內,最主要的廢棄物處理廠,晶圓廠和面板廠難以處理的廢溶劑、廢水、污泥等,都是送到臺泥的水泥廠處理。臺泥每年為臺灣減碳相當于10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位于花蓮和平廠的鈣廻路碳捕捉工廠,把水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做為養殖藻類的原料,進而提煉成生物能源及化妝保養品的蝦紅素原料。這項與工研院合作的技術還拿到了美國100大未來科技獎。
在環保路上辜成允不僅走得更遠,而且更加純粹。在他看來,永續經營的最終指向是永續地球。以母親辜嚴倬云命名的亞洲植物保種中心,正是他超越傳統水泥產業后升華的真實體現。辜成允在為傳統的高污染、高耗能的水泥業尋找到循環利用、零排放的閉環鏈條后,又打開了通往未來的綠色通道。辜成允的環保逆襲,成就了臺泥和它的未來,也為永續地球找到了一個真實的可能。如此看來,辜成允最想與這個時代分享的已不單單是環保態度,更是一種情懷。
如今已62歲的辜成允以極大的熱情擁抱互聯網時代,他認為,傳統企業既要履行好社會責任,還要運用“互聯網+”的思維,站在更宏觀的角度思考產業發展。“讓大中華地區的水泥行業引領世界水泥業風騷,是時代賦予我們的重大機遇。我們的角色演好了,這臺戲就會很精彩。”
顯然,辜成允和臺泥已經做好了準備,以儒家思想為根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臺泥,將在未來的70年,以君子之道,繼往開來。
辜振甫奠定臺泥環保基因
《今日中國》:您經常說最想與大陸分享和交流的是臺泥的環保模式,請您談談臺泥與環保的淵源。
辜成允:臺泥與環保的淵源要從 20年前談起。一天,父親把我叫到辦公室,指著辦公桌上的一張報紙讓我看,報紙的標題醒目刺眼—“水泥業是環保污染大戶”。當時的臺灣正在熱議苛收環保稅,水泥企業首當其沖,父親語重心長地叮囑我:“既然社會上對水泥業這樣不諒解,臺泥從今天開始,要改變大家對水泥業環保的看法。我們要從污染大戶轉變成環保模范,進而變成環保尖兵。”
就是這么一句話,改變了整個臺泥對環保的思維和看法。父親的叮囑奠定了臺泥環保的DNA。從那時起,臺泥就針對環保給予高度關注和創新。在父親提出的“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理念下,臺泥從贊助公益環保片的拍攝,到率先推廣余熱發電、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碳捕捉等方面留下了一個個環保探索的足跡。
《今日中國》:在臺泥,我們隨處都能看到“永續經營、永續地球”這八個字,那么,環保與臺泥的戰略是怎樣的關系?
成允:臺泥最核心的價值就是“永續經營、永續地球”。一位瑞典的科學家曾經針對如何永續地球、永續經營講過這樣幾句話。第一,要有干凈的空氣;第二,要有干凈的水;第三,要有充足的食物。
水泥、發電、港口“三合一”的臺泥和平廠
臺泥就是把這個永續經營的理念,內化成整個的戰略布局。因為永續經營的前提是調整好企業與社會和大自然的關系。水泥業是為了滿足人們“住與行”的需求而存在的,同時也要消除工業污染給社會文明進步造成的負面影響。擁有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充足的食物是社會和大自然永續發展的重要前提。所以,我們在制造水泥的過程中,不僅努力做到低排放直至零排放,還要利用水泥窯的熱工環境和水泥業賺取的利潤,跨界培育環保產業,還原潔凈的水和空氣,回補社會和大自然為水泥業的付出。
臺泥不論是在垃圾焚燒、循環經濟、碳捕捉、植物保護中心等方面都是想要朝這個方向去延伸,從而使整體的布局方式或者戰略思維貼近“永續地球”這個理念。在這個過程中,臺泥把每一個環節串成了一個個“綠色價值鏈”,變廢為寶。
跨界環保 轉型成功
《今日中國》:臺泥在位于太平洋之濱的花蓮和平水泥廠首開“水泥、發電、環保三位一體,資源互補”循環經濟的先河。這種“三位一體”的模式,達到了效率與環保的最大結合,被業界譽為“和平三寶”。請問您是怎么做到的?
辜成允:這個也是有歷史淵源的。當初政府在花蓮和平規劃水泥專區,其他水泥廠認為不賺錢都不去。父親交代我“一定要配合政府政策,你要做全世界最環保的水泥廠”。于是,唯有臺泥來此投資,因此政府決定由臺泥自己建港口。我們用了極度創新的思維模式使臺泥朝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這就是“三位一體”的規劃,即整合港口、發電廠和水泥廠。和平廠的背后有一座礦山,廠旁為和平電廠,前面一公里多則是和平港。這種布局的可貴之處,一是港口和礦山緊鄰水泥廠,可以降低運輸成本,而發電廠亦可使水泥的生產和耗電成本降低,因此和平水泥廠的成本是全球同業最低廉者之一。另一個是水泥廠和電廠可以發揮共生的效應,因為水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多余熱能,可再生利用來發電;而電廠所產生的脫硫石膏、飛灰、底灰等,又可供水泥生產之用。這樣就形成了良性循環。同時電廠和港口持續的盈利,又彌補了水泥周期性的價格波動。
和平廠最為經典之處——世界上最大的豎井開采運輸系統。在隧道深處的豎井操作平臺,破碎機將開采的石灰石原料投至滑動的傳動帶后,再通過封閉式皮帶廊運送至水泥生產線,最終產品再送到港口碼頭分至各地。整個流程自動、環保、安全、產能大、運輸成本低,所經之處的道路、社區、鄉鎮的環境根本不會受到破壞。
人們從隧道口平臺眺望,矗立在海岸邊的水泥廠、發電廠和港口碼頭形成壯麗的景觀,茂密的植物和盛開的鮮花點綴其間,宛若一座大型海濱公園。
比較有趣的就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大的成長和成就感,因為我們能夠去想一些其他人不會想的配套,或者是跳出原來的傳統水泥行業一些思維,去做一些不太一樣的東西。
《今日中國》:“環保聽起來天方夜譚,但我們敢做這個夢。”我對您這句話印象非常深刻,請您談談這個天方夜譚般的環保夢想。
辜成允:創新環保模式一直是臺泥努力的方向。二氧化碳因為其對地球的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是綠色零排放的“最后一里路”,也是全球看好的商機。“碳捕捉”是一種有效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方法。2012年,臺泥與臺灣工業研究院合作的“碳捕捉”試點項目在臺泥和平廠開啟,將捕捉后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微藻上,進而制成生物質燃料,用來降低水泥廠能耗,同時還衍生出嶄新的環保產業。
現在,我們已經在這里投建全球最大的碳捕捉工廠,捉來水泥廠排放的90%二氧化碳養殖藻類,提取每克售價2萬元臺幣的蝦紅素,這一售價遠遠高于黃金。這是因為蝦紅素在國際美容健康產業上被認為是新興和最具發展前景的產品。臺泥將在2017年年中全面投入量產以搶占商業新機。未來一噸也賣不到2萬元臺幣的水泥將成副業。但是,實現這樣的目標或許需要耗時10-15年時間。
這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是為臺泥未來的70年甚至100年,我們敢做這個夢。
現在,臺泥正在通過降低碳捕捉的成本逐步向全面商業化靠近。2014年這項技術獲得發明界奧斯卡—美國R&D全球百大研發獎,原因之一就是碳捕捉的成本由此前的100-120美元/噸降至60美元/噸。未來,若成本降至20美元/噸以下,則能夠大量的有效利用二氧化碳。
瀕危植物的“諾亞方舟”
《今日中國》:據說以您母親之名命名的“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的建立還有個典故,希望您跟我們分享。
辜成允:地球生態依然持續惡化,我一直在思考著除了將產業的環保做好,還能再進一步為保護全球的生態做些什么。有專家稱目前全球約有30萬種植物,然而隨著棲息地破壞及環境變遷,預計到本世紀末,估計將有2/3的植物從地球上消失。
早年我在求學時原想修讀與生物科學相關的科系,20多年前就與臺灣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相識。有一天,李家維教授跟我聊起想在臺灣進行植物保種工作計劃的設想打動了我。我們一拍即合。而最重要的是,我的母親辜嚴倬云愿意捐出家族在臺灣屏東縣高樹鄉的土地給保種中心無償使用,經費方面由臺泥及相關企業負責。2008年1月19日,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由臺泥創建,李家維教授出任中心執行長。
在保種中心有世界最大與最小的蘭花,以及數以萬計瀕臨滅絕的熱帶、亞熱帶植物,所有植物都有條形碼識別和記錄,如同身份檔案,可隨時查詢植物名、原產地等資料以便研究。辜家和臺泥迄今在保種中心投入了30億元新臺幣。辜嚴倬云植物保種中心已成為亞洲最大的世界級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包含29000多種活體植物,數量超過英國皇家植物園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在所羅門群島搶救植物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新的物種,保種中心公開讓全世界的專家分析、命名。
目前保種中心的成果遠超預期。這歸功于臺灣收藏家的無私,他們愿意將自己世界級的珍藏植物,交給保種中心備份,真是令人感動。
不僅如此,臺泥還推崇向大自然學習,特別看好新藥開發上的潛力。目前醫療用藥大約7成從植物萃取制成,現在植物多樣性被破壞,對人類的保健、醫療間接造成影響,保種就更加顯得重要。高雄醫學院目前正與保種中心合作,進行植物的萃取研究。
《今日中國》:這樣看來,保種中心應該是臺泥所提倡的永續地球理念、臺泥環保戰略的升級版,那么您的終極理想是什么?
辜成允:對。以臺泥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做的至少是把這些可能會被破壞的棲地的植物,能在一個地方被保護起來,最終極的理想是讓這些瀕危物種重回野外,這也是保種中心成立的初衷。因為保種事業關乎地球生態,臺泥歡迎大陸也參與進來,與我們共同分享保種中心的經驗和成果。
我認為,未來臺泥將不再是一個純粹的傳統水泥產業者,而將是一個全新的、服務于永續地球發展的企業。
“十三五規劃”:兩岸合作新機遇
《今日中國》:目前大陸已經步入“十三五”時期,臺泥將如何利用這一契機加強兩岸在產業方面的合作?
辜成允:我想最迫切的應該是讓中國的企業家了解,大陸的經濟發展與整合速度是全世界“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這是最好的機遇。因為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加之工業累積大量的技術,人口又非常的稠密,所以環境、服務、水、空氣的問題所帶來的沖擊都是遠超過過去所謂傳統企業或傳統企業家的經驗所能解決的。
創業70年,臺泥也曾經歷臺灣水泥業高速發展和快速衰落的變局,最高峰時年水泥需求量達2700萬噸,快速衰落后只有1200萬噸,可謂攔腰斬。大陸水泥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嚴峻形勢。所以,臺泥因應大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等經濟新常態下,在大陸的發展進行了及時的調整。
首先調整產能目標。大陸的“十三五規劃”正好與臺泥發展的五年規劃重合,臺泥過去的規劃中提出,到2016年年底臺泥在大陸的產能要達到1億噸的規模,在大陸當前產能過剩和市場下行的環境里,一味追求產能擴張已不切實際,側重點應該是優化現有產能。
同時實現信息化管理。我認為,在如今的互聯網時代,一定要用“互聯網+”的概念去考慮整個產業的發展。市場下行,企業要立足于提高營運績效,靠“互聯網+”提高產品質量,做好客戶服務,提高品牌的影響力。
在臺泥總部已經建成一套智慧管理系統,臺泥分布兩岸的所屬企業,無論是生產、銷售、采購,還是運輸環節、管理環節,甚至細微到某個巡檢員巡檢不到位這樣的細節都能在這個系統中顯示出來。管理者和執行者可以實時掌握企業的運營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同時,搭建電商平臺,通過APP能夠把客戶和中間商更緊密地連接起來。管理者通過手機APP就可以一清二楚地了解臺泥包括臺灣和大陸所有工廠的整個營運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這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實力的表現。
《今日中國》:2016年4月18日,國家工信部會同財政部聯合印發《綠色制造2016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鼓勵推動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置項目。臺泥在協同處廢棄方面一直走在行業的前頭,是否考慮將經驗帶到大陸?
辜成允:沒錯,在這方面臺泥已經在大陸推進綠色環保價值鏈戰略,2016年7月1日,今日臺泥(韶關)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韶關”)與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人民政府就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理線項目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此舉不僅是臺泥進一步落實“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理念的又一次實踐,也將成為曲江區乃至韶關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大亮點。
垃圾焚燒是國內各大城市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但垃圾焚燒發電所產生的二噁英等有毒有害物質,以及對土地占用的依賴已逐漸成為這項技術的瓶頸。面對“垃圾圍城”的困境,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因其高溫充分燃燒被視為目前解決生活垃圾最徹底、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并憑借獨有優勢引起國家層面的高度重視。2016年5月30日,臺泥安順等8家單位率先入選2016年水泥窯協同處置固體廢物試點示范項目。
面對水泥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挑戰,臺泥韶關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的啟動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新建的一條日產熟料6000噸水泥回轉窯對曲江區生活垃圾進行處理,預計垃圾日處理量可達200噸以上,可有效實現變廢為寶,將垃圾等雜物轉化為水泥原料,同時又可減少因垃圾排放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企業與政府的雙贏。
臺泥期望通過該項目,將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大陸,并致力于與更多的地方政府聯動,共同推動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
同時,我看到目前大陸工業垃圾的處理多數還是用傳統的方式,臺泥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和教訓可以跟大陸分享,以盡身為一個水泥行業者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