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采用需求管理政策,通過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來拉動經濟增長,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副作用和后遺癥。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單以需求側發力難以提振經濟增長,客戶需要什么就生產什么,這樣弄得生產廠家很被動,很難形成廠家自己的獨家技術,有時控制不好產量,多了又浪費資源,少了又不能滿足需求,很難把握市場,搞得廠家淡季時經營慘淡熬不到旺季,活不下去;旺季時,加班加點,各方面驟然增加,競爭對手也增加,結果搞得或斷貨或大量存貨,或者賺不到錢,或者大量資金被壓,又活不下去。現如今,中央要求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同時發力,全面提升中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小編認為,我國推行的供給側改革,實際上就是變相漲價,這個好理解嗎?
供給側改革目的是提高生活質量
供給側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在這里,小編列舉一個故事,方便更好地理解。
從前在北方有一個老太太,冬天到了,她有好多好多的蘋果。一天,她拿起一個蘋果準備吃,突然發現一大堆蘋果中,有一個蘋果快爛了。老太太急忙放下手中的蘋果,然后拿起那個快爛的蘋果,吃掉啦!第二天,老太太又拿起一個蘋果準備吃,又發現一個快爛的蘋果,就毫不遲疑地把它吃了。第三天……就這樣,老太太天天吃爛蘋果,一直吃到春天才吃完蘋果。
故事中老太太這樣的做法對不對呢?顯然不對。用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來說,她只要第一天發現一個爛蘋果,就直接把這個爛蘋果扔了,她吃別的好蘋果,那么,是不是她每天都能吃到好蘋果?供給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把類似于爛蘋果一樣的無效供給去掉,加強優質供給,不讓它影響到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從而提搞生活質量。
漲價是良性發展的支撐
在政治經濟學中,曾有一個倒牛奶的例子。說的是張三的乳品企業鉚足了勁生產牛奶,卻發現牛奶的庫存越來越多了。直到有一天,張三悲劇地發現,自己的牛奶已經無處堆放,又不能加速銷售出去,只能倒在小河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