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陳部長您好,我是中國日報記者。我們注意到每次重污染預警啟動以后環保部和地方政府都會有執法檢查,會發現有一些企業違法排污,一直說對他們實行嚴格的處罰。第一個問題是對企業后續處罰的情況大概是什么樣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每次查都會有這樣的企業,小型企業、大型國有企業都有這樣的情況,這個原因是什么?
陳吉寧:我們把污染源分成兩類,一類叫重點污染源,是京津冀地區所有的45米以上的高架污染源,共有1239家。這1239家45米以上可以高空傳輸的污染源現在已經全部實現自動監控并與環保部門聯網。我們每個季度公布不達標的企業同時加大處罰。從去年1月份到現在,這個改善幅度還是驚人的,由30%多不達標到現在只有4%左右不達標。這是重點污染源,可以實行在線監測。
還有一類,就是小散污的污染源。不是重點企業,沒有在線監控,對這部分企業的查處面臨很多困難。這些企業體量小,隨意性很大,受經濟利益驅動,在京津冀地區有大量分散小企業。包括北京也有這樣的企業,我們叫工業大院。這就要通過遙感、大數據,也包括用無人機來發現,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公眾來參與舉報這些小散污企業。首先要發現它,我們才能去監管它。
小散污的企業管起來非常困難。下一步要開展專項行動,對一些重點地區小散污企業進行清理。比如去年,北京加強對小散污企業進行清理,比較突出的是通州,清理的力度很大。通州去年1到10月份PM2.5濃度降低30%以上。小散污的企業是很重要的污染源,而且擾亂市場秩序,這是我們下一步整治的重點。
現在正在開展網格化布局,落實屬地原則,每個網格落實責任人。我們也希望媒體和公眾對這些小散污企業加強監督。另外依托一些現代技術,能夠遠距離觀測到這些小散污企業的聚集點,只要發現就可以依法進行處理。
新華網:我想問在京津冀地區的冬季,您作為環保部長,覺得最困難、最為難的或者最重要的是采取什么樣的措施?
陳吉寧:京津冀的問題從長線來看,還是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問題,必須對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進行比較大的調整,我們才能更好地解決大氣污染問題。這需要一段時間,不是企業說關就關掉的。同時,大家看京津冀地區是有進展的,而且還是比較大的,這說明調整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上是有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