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添加劑” 為舌尖護駕
三聚氰胺是食品添加劑嗎?食品添加劑安全嗎?食品添加劑能禁用嗎?2008年三聚氰胺嬰幼兒配方奶粉食品安全事件以后,食品添加劑成為公眾和媒體關注的焦點,引起了社會輿論的熱議、質疑和非議。食品添加劑一度成了食品不安全的代名詞。
“在這種情況下,普及食品添加劑科學知識成為消除公眾誤解、促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和維護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一書應運而生。”項目領銜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說。
的確,翻開該書,會發現人們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如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吊白塊都不是食品添加劑。對食品添加劑的認識誤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混淆了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的概念,將食品添加劑簡化為添加劑。
孫寶國介紹,添加劑的種類很多,如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藥品添加劑、塑料添加劑、涂料添加劑、油墨添加劑、汽油添加劑等。三聚氰胺是添加劑,但它是水泥添加劑,在水泥里面作為高效減水劑;也是塑料添加劑,在塑料里面作為阻燃劑;還可以作為涂料添加劑,在涂料里面作為甲醛吸收劑。但是,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
“中國政府從來就沒有許可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吊白塊為食品添加劑,它們在食品中都是非法添加物。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行為,對于維護食品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孫寶國說。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該書作者們長期從事食品添加劑教學、科研和科普工作,而且在全國開展有關食品添加劑的問卷調查,根據監管部門、食品生產經營者、媒體和公眾關注的問題,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持續創作、不斷充實。持續的科普創作,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和好評,項目也因此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不同膚色攜手 應對風險挑戰
“今年獲獎的外國科學家和國際組織,在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全球關注的領域,與中國科學家開展了長期密切合作,促進了我國相關領域研究的快速發展,”國家科技獎勵辦副主任陳志敏表示,表彰和肯定以他們為代表的外國科學家的貢獻,有助于深化國際科技合作進程,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與影響力。
領獎臺上,不同膚色、不同國籍的國際科技合作獎獲得者們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來自德國的燃燒學專家凱瑟琳娜·科瑟-赫英郝斯便是其中的一位。近20年來,科瑟-赫英郝斯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德科技合作,與中國學者開展了深入合作,她也是2016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之一。
獲得國際科技合作獎的還有一個國際組織——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該中心是一家非營利性的國際農業研究和培訓機構。據介紹,中方合作機構通過直接或間接利用該中心提供的熱帶玉米種質育成了40多個主栽玉米雜交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此外,共計有350多名中國科研人員到該中心做訪問學者或培訓,他們中的20多人現在已成為中國玉米和小麥研究領域的領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