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熱潮,水泥業內掀起了關于去產能的廣泛討論。2015年中國水泥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并且遭遇了行業總體利潤大幅度下降,企業虧損嚴重。有人大代表為如何去產能提交了相關提案。更有人還明確提出“淘汰2500T/D及以下熟料生產線”、“取消32.5等級水泥”等,借此營造輿論。如果是行業外人士說說,聽聽不同的聲音倒也無妨,而一些業內人士為此不厭其煩地叨叨嗦嗦“取消、淘汰”一類的話題,其動機令人質疑。
一、今天的水泥產能是如何形成的
業內普遍呼吁去產能,歸納起來無外乎兩點理由:一是我國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二是相當一部分企業虧損,行業總體利潤大幅度下降。
2000年,全國水泥產量僅為5.97億噸,全球排名第一。從2000年到2015年15年的時間里水泥產能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經歷過兩波高峰。第一波高峰是在2004-2005年,新增熟料產能均在1億噸以上,造成了2005-2006華東地區產能嚴重過剩。第二次高峰出現在2009年,2009年至2010年水泥產能出現井噴式增長,年新增熟料產能達到2億噸以上。到2015年底,全國水泥熟料設計產能達18.1億噸,實際達到20億噸。相應水泥實際產能已達33億噸,占到全球水泥總量的60%以上,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印度的9倍,是美國的30倍,俄羅斯的36倍。有人說中國兩年的水泥產能就夠美國人用100年,其實并不夸張。客觀地講,我國水泥產能的迅猛提高與我國近十五年來經濟飛速發展是有相關的。但是,我以為主要原因還是我國的國情造成的結果。為什么這么說?早在2009年,國務院就下發了38號文,即《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文中已經明確指出,“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并且嚴厲要求中央各部門和各級政府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而事實上呢,恰恰在2009年到2011年,全國水泥產能觸發了井噴式增長模式,出現前文所說的產能增長的第二波高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句俗語竟然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本文不討論政治,所以只能用“國情”兩字加以概括。讀者自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