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業整體情況看,水泥售價是影響總體利潤的關鍵因素。即使2012年水泥行業出現總體利潤巨量減少,各地區企業之間依靠自律協同,水泥售價依然能維持在可使企業獲利的水平。正因為如此,大企業之間的產能布局之爭也在繼續上演,明知爭相建產能肯定會導致皆輸格局,但是都認為自己新建產能肯定是最優的策略,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產能大小也決定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2015年,由于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尤其是房地產下滑直接導致水泥市場需求量下滑,使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和尖銳,產能擴張和行業內惡性競爭的惡果終于顯現出。2015年1月,全國PC32.5水泥均價300元/噸,2015年12月降至258.54元/噸,降幅為13.8%;1月份全國PO42.5水泥均價357元/噸,12月降至305.4元/噸,降幅為14.45%。事實上,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四川的達州、廣安地區,市場競爭已達到毫無理性更無規則的程度,市場水泥價格早已經降到了180-190元/噸。
2015年對于水泥行業來說簡直就是血雨腥風的亂戰。大企業主導引發了全面的惡性的價格競爭,打破了行業內的自律和協同局面,全國各地區的水泥價格均跌至谷底。有市場必然有競爭,理性的市場競爭才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不惜打破市場規律,甚至打爛市場,就是惡意的破壞市場經濟行為。沒有規則的市場,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公平的。2015年新增的31條熟料生產線主要分布在廣東、貴州、廣西等省區。其中22條生產線的每日產能超過5000 噸,百分之六十是來自行業中前10大水泥生產企業,而海螺水泥的貢獻最大。在擴張產能上,大企業無人能敵,在市場競爭上也是依大欺小,憑借雄厚的資本,不惜虧本趕殺競爭者。在這些大企業里,除了華東和中南地區,在其他地區的工廠有多少是盈利的?有一些企業處于劣勢,不得不被逼退出市場,但是所謂劣勢并不完全是指這些企業的產能落后,他們的劣勢是在完全被扭曲的低價市場面前,融資的能力處于劣勢,這恰恰是大企業的優勢所在。因此,2015年國內市場對水泥的需求下降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外因,為了占有市場份額在業內所引發的惡性價格競爭才是利潤大幅度減少直至虧損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化解產能過剩的困局?
有人說了,我國的水泥標準比國外水泥標準低,我們大量使用32.5等級的水泥,造成了工程質量問題,還有小企業在32.5等級水泥中摻加亂七八糟的混合材,32.5水泥質量不能保證,應該盡早取消32.5等級水泥,不僅可以提高水泥產品的品質,還可以緩解產能過剩的矛盾等等。發表這種言論的人其實是不懂水泥的。首先,水泥的品質好壞并不是依據其強度等級來劃分的;工程質量不好,并不僅僅是因為使用32.5強度等級水泥的原因。其次,水泥的質量基本上主要是取決于熟料的質量,不合格的熟料才是引起水泥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再次,水泥產能過剩重的終點是熟料產能過剩,而且熟料燒成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環節,為什么要拿32.5等級水泥說事呢?去年我國已經取消了復合32.5強度等級水泥,對此,我認為是非常不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