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
配合政策建設一環
水泥業近日遭環團炮火猛烈抨擊,質疑其開采過程破壞生態景觀,臺灣經濟委員會召集人高志鵬表示,展延引發爭議,希望聽取地方意見,雙方坐下來、好好理性的談。
不過,張景森昨日指出,最近環保團體提出的議題太過表面化、太狹隘,首先臺灣水泥礦藏豐富,可以有系統地配合政策開采,開采后,形成道路、隧道或平臺,成為公共建設一環,另水泥窯技術進步,可有效無污染地處理廢棄物,現在歐洲、日本,水泥業都已成為處理廢棄物重要利器!
要有計劃性地開發
面對水泥礦權的紛紛擾擾,張景森認為,礦權不一定要有期限,重點是須有計劃地開采。現在技術進步,礦務局對礦產的了解已很深入,可有計劃地推動開采,開采完后,變成有用的空間,或許是一條道路、隧道或是一個平臺,如加拿大布查德花園、英國伊甸園計劃就是如此產生的。
“我們的礦藏非常豐富,如果有計劃的開發,選擇會非常多!”張景森說,臺灣政府可選擇對環境沖擊最小的地方開采,也就是臺灣礦務局不能再只是單純的管制單位,必須更積極主動做這些事情。
張景森強調,臺灣政府現正要做礦業發展的整體政策環評,政策環評就要包括這些事項,甚至是臺灣政府要主動規劃,不要只是民間零星申請,且開放不只須注意生態,景觀也是考慮重點,要把沖擊降到最低,區域與礦區的選擇就很重要。
臺灣區水泥公會理事長李坤炎也說,最近水泥公會已與臺灣環保署等單位積極溝通,希望成立一個平臺,有效協助處理事業與生活廢棄物;水泥業躋身循環經濟,須政府與產業共同努力達成。
水泥窯能燒廢棄物
張景森也十分認同,他指出,水泥業已是循環經濟的一環,如歐洲、日本水泥窯,溫度達1500度,焚燒的能力比普通焚化爐好,可把事業廢棄物燒得乾乾凈凈,完全不會有任何污染,過去很多人想到水泥業就認為是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如果了解世界趨勢,可知水泥業是解決事業廢棄物不可或缺的伙伴,現正要求臺灣環保署檢討,制定管理法規,如此一來也可解決廢棄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