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否該取消,該如何取消,業內人士出現了很大分歧。水泥人網專訪了行業知名專家謝克平老師,謝老師就32.5#水泥是否代表低強度,低質量相關問題談了一些看法。
修訂水泥標準是為什么
修改行業標準的目的是什么是這一問題的關鍵,謝老師表示:如果修改標準的目的是與國際接軌,為了水泥出口容易。而中國水泥更多是為自己國內用,標準的制定首先考慮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要滿足下游客戶的要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適應性,認可度。那么如何認識水泥質量,決不是提高水泥標號那么簡單,而且這也不是我國當今水泥要努力的方向。
謝老師說:水泥標號只是水泥質量中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決不是全部質量含義。市場銷售產品需要的是“認可度”, 一是社會認可,二是下游客戶(混凝土企業)的認可。
社會對水泥質量的需求
根據國民經濟的發展要做強,水泥質量的重點不是產品標號,首先是降低熟料的耗能及水泥對熟料的需求量,這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真本事。客戶需要的水泥不只是強度,更要有韌性,這樣才能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任何材料剛性與韌性是矛盾的統一體,越硬的東西越脆,這是常識。混凝土建筑物的抗裂早就是混凝土壽命的關鍵,盡管裂縫不能都怪罪水泥,但水泥也要降低需水量,為混凝土抗裂創造條件,然而,這恰恰是高標號水泥的軟肋。
清華大學連慧珍教授曾介紹打造中央電視塔基所用的正是32.5#水泥,至今已過去多年,未見異常裂紋。如果用42.5#和52.5#不一定沒有裂紋,不一定就結實。任何一個建筑物如果有裂紋就追責水泥強度不夠,是不理性的。
所以,32.5#、42.5#、52.5#只是不同水泥型號,各有其適用范圍,并不是升級換代,不是黑白電視升級到彩色電視,而是不同品類,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的區別。混凝土的強度并不是只來自于水泥,所以單純的修改水泥的標準是不理智的。如果修改標準導致的耗能更大,資源使用更多,反而得不償失了。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合理的資源配比是目前混凝土行業的努力方向。水泥行業想要強大,必須同樣在資源配比上下功夫。
再說混凝土用戶的認可,近來,聽到混凝土協會的領導一再反映,他們并不需要太多的高標號水泥。高標號混凝土并不是靠著高標號水泥在生存。32.5#水泥完全能生產出C60的混凝土,他們完全可以借助外加劑將混凝土的強度提高。混凝土企業正在致力于減少水泥的用量,減少資源型產品的消耗。減少水泥用量還能生產高標號混凝土才是節能減排,才表示超越世界建筑材料的先進水平。
世界工業先進“水平”是什么?是每噸產品工業產值所用的能耗多少。用的能源越少,生產的產品(水泥、混凝土)還多,產品性能還優于國際先進國家這才是“水平”。謝老師表示,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盛的標準。不要看國家是不是大,要看技術是不是強。國際上的一些“小”國家,在技術上處于國際領先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真正下功夫在技術研發領域的人比我們多。我國水泥行業的技術還是過于簡單,我們的企業真正投入在技術研發領域的精力還是太少。或是因為過去幾年的價格戰,更多企業的精力用在“漲10元”上,而非降本增效“省10元”上。
資源型產品一定要減少資源的消耗
生產水泥也要“動腦筋,勤思考”,所謂32.5#強度不夠,不夠結實來源于部分人的淺顯認知,以為32.5#所添加的混合材比例相對要高,其所消耗的廢料,廢渣相對較大,來源于廢物利用,就一定是低品質不結實。謝老師表示:水泥產品多加混合材并不是壞事,社會生產及人類生活都要產生大量廢料、廢渣,都要依賴水泥窯協同處置。此前,曾有水泥生產企業負責人笑稱,停窯檢修一周,生活垃圾就堆成了山,市民被堵在小區里出不了門了。現在強調轉換思維方式,如何利用廢渣代替有限的資源,更是水泥發展的重大課題,而取消32.5標準與此方向是如此格格不入。
水泥原料石灰石并不是無窮盡的,資源將越來越少。一旦石灰石資源枯竭,行業所倡導的循環經濟和生態平衡也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如何少用石灰石和熟料少消耗資源才是我們要努力的方向。
為了減少排放也不能加大耗能
目前的問題已經不是排放多少的問題,排放指標高低的問題,而是適不適度的問題。因噎廢食為了不排放、排放低就選擇高耗能的技術,放棄社會資源的綜合平衡,無異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國家環保部已改名生態環境部,正是將生態環境平衡上升到一個高度。目前,行業內標榜的“低排放”或是走了極端,排放并不是越低越好,而是一定要從減少耗能出發。取消32.5水泥只能加大節能減排的難度。
錯峰生產的源頭是“聯產保價”
目前,全行業錯峰生產的常態化,只簡單化的一刀切去產能,不但不能提高產品品質,節能降耗,反而要增加耗能,鼓勵劣質產能死灰復燃。最初的“聯產保價”,曾被認定為“壟斷”,現在再以環保減排提出“錯峰停限”,效果還是“保價”,甚至提價。也許是32.5水泥成本相對42.5標號水泥低,在提價方面缺乏底氣,因此要廢除它的生產,豈不是放棄了32.5水泥在成本和利潤方面的優勢,更是忘記初衷。
水泥生產同樣要不忘初衷,要真正弄明白水泥生產是做什么的問題。水泥生產不能只顧賺錢,生產水泥是要賺錢,不賺錢如何生存和發展,但賺錢不是目的,更不能“不擇手段”。吃穿住行是老百姓的必須,水泥是為了滿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老百姓要吃飯、要工作、要有高鐵,要有機場、要有住房、要有橋梁,這才是生產水泥的初衷,這才是為社會做貢獻,在此前提下,社會會回饋你一定的抱酬。
水泥質量的重點是提高穩定性
提高水泥質量的另一重點是控制質量的穩定性,這方面我們與國際先進水泥的差距較大,不同批次,甚至同一批次的產品出現產品品質的差異,令下游混凝土企業在生產配方中更加浪費水泥用量,而且混凝土質量也要波動,這是需要急起直追的問題,只是我們過去的發展只強調速度,過于粗獷,產品品質難以穩定,這才是擺在質量面前必須解決,也難以解決的核心,需要花大力氣提高檔次。它不僅有利于節能,也能代表企業管控生產的能力。現在部分水泥生產企業仍在忽略這方面的努力。形成國內企業控制生產、控制質量的能力的短板。
部分行業人士自認為,取消32.5#水泥可以淘汰一部分落后產能,令一些獨體粉磨企業自行消亡。謝老師表示,目前小粉磨站生產42.5#甚至52.5#水泥并不很難,甚至有部分單體粉磨站企業在混合材添加領域有獨特的技術方法,能夠少用熟料而生產出質優的產品。以此目的取消32.5#水泥標準,不僅出發點不怎么樣,而且也難以達到目的。更何況,以為取消32.5#水泥就可以減輕熟料過剩的壓力,實際不然,用戶原本需要100噸32.5#水泥,你現在只有42.5#水泥,人家只買60噸就夠了,回去自己再加混合材,很多攪拌站在建粉磨站,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而挖了自己的飯碗。
一味以32.5#水泥添加混合材量大容易造假說事,但高標號水泥就沒有 “作假”嗎,任何標準的執行都有道德約束,水泥摻加混合材的檢驗辦法并不先進,但如果將質量重點放在節能與穩定性上,這種造假的難度才會真正提高。
綜上所述,供給側并不是單純的取消32.5#水泥,更多的是要考慮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考慮社會的綜合發展需求,考慮下游商混企業的需求,更要考慮資源的消耗,考慮生態平衡,考慮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
近幾年水泥行業寡頭格局已經形成,行業內大面積錯峰停產將是常態,而一部分先知先覺的水泥企業卻把目光投到砂石骨料與混凝土行業。獨創的“五位一體”的生產模式,邢臺中聯建材示范園2018年再投資7.5億元(總投資12.5億),于6月28日對方開放日,有興趣的可以免費參觀,讓您明白如何規避發展砂石骨料與混凝土行業的“陷阱”,建立水泥生產中的智能化、低能耗、高效率的一體化“智慧工廠”。
聯系人:
張 蘭:18910037609
馬曉霞:18910037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