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水泥偽劣產品進入流通市場的情況并不罕見,主要原因是水泥流通領域存在著質檢、運輸等諸多問題。這些亂象不僅為偽劣水泥大量流入市場提供了方便,更給建筑質量安全埋下諸多隱患。當地眾多行業人士希望此事能夠引起政府等有關部門的重視,并通過各方力量,拔掉威脅水泥產品質量的“釘子”。
5月末,在很多吉林水泥行業相關人士的微信朋友圈中都能看到這樣一條消息:吉林臨江一處棚戶區改造項目購買的標稱為“鐵剎山”牌的水泥經政府有關部門檢驗不合格,使得已經建好的樓房地基必須全部拆除重建,且水泥生產廠家遼寧本溪鐵剎山水泥有限公司拒絕承擔相應責任。
直接經濟損失數百萬 舊鋼筋成垃圾廉價賣
據知情人士透露,購買使用了劣質水泥的項目位于鴨綠江畔的臨江市,是一處棚戶區改造的政府重點工程項目。
該工程施工方購入了標稱為“鐵剎山”牌水泥后,監理公司按照流程將水泥送檢,但監督檢驗站檢測后發現水泥強度不合格。
“檢驗水泥質量強度不合格,工程就要叫停。開發商和水泥廠聯系后,水泥廠表示,雖然3天強度沒能達到國家標準,但他們的產品強度很快就會上來。開發商又等了近一個月,強度還是上不來,只能按國家相關部門規定全部拆除。”知情人表示。
記者抵達施工現場時,建筑工人正在拆除使用劣質水泥建設的地基,數臺機械不斷運轉,發出轟轟的聲音,現場一片狼藉。
不遠處的一輛貨車上,凌亂堆放著大量拆卸下來的鋼筋和其他建筑部件。工作人員很無奈地告訴記者,這些被拆掉的鋼筋和建筑部件已經沒有任何用處,只能當廢鐵等建筑垃圾廉價賣掉。
在現場,記者發現離建筑工地不遠處的排水渠上,裂縫縱橫交錯。現場施工人員告訴記者,這條排水渠使用的水泥袋上的標記表明,也是同一廠家的同一批次產品,僅僅搭建數日,就裂成了現在這樣。
走進施工指揮部,氛圍比想象中還要凝重和壓抑。據他們講述,經過中間人介紹,他們購買了遼寧本溪鐵剎山水泥廠的產品,用于該棚戶區項目其中一部分施工建設。
“運來的水泥都帶著出廠質量檢驗合格證,到場后我們一方面將水泥用于混凝土攪拌,同時也按規定將部分水泥送檢。檢驗報告上明確表明,水泥強度不合格。”
開發公司總工程師將臨江質量監督檢驗站出具的檢查報告和整改通知單拿到了記者面前。“一般來說,較大型的水泥生產企業是可以通過對3天強度的結果來判斷該批次水泥的28天強度,我們接到通知后立即聯系了水泥廠,但他們表示他們的產品質量沒有任何問題。28天強度一定能達標,于是我們只能又等了28天。”
經過了28天的等待,仍然沒有等來開發商想要的結果。“強度上不來,政府相關部門下令一定要我們拆除重建,在拆除結束前,也不允許我們施工。”
當記者詢問開發商直接損失是多少,其中一位負責人表示,劣質水泥不但給他們在經濟上造成了損失,也讓公司的信譽和社會名聲受到了很大的損害。
“我目前只是估算,不包括拆除重建后的相關費用,那是一個更巨大的數目,我們現階段直接損失已經180萬了,這其中還有很多損失沒算進去,比如拆除所需要的人工費、誤工費等。按照規定,拆除結束前,整個工程都必須停下來,如果把這些都算上,幾百萬都有可能,我們都不敢想。”
倘若說經濟損失還可以計算出來,那么信譽損失則無法估量。
“現在建筑質量責任都是終身制,這個問題一發生,我本人以及我們公司都在住建和質檢等部門的相關系統中留下了不好的記錄,未來很可能影響我們參與一些重大項目的建設,這種損失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
沒有證據監管缺失 對方拒不認賬維權艱難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開發商聯系水泥廠,對方的態度很強硬。據了解,他們已請律師維護合法權益,也將向遼寧的質監部門反映鐵剎山水泥廠生產不合格產品的情況。
不過,知情人分析,即便請來律師提請訴訟,這場官司也很難打贏。
其一,水泥廠與開發商之間的交易全部是私下口頭交易,沒有開具留存任何銷售協議、合同或發票。
“他們購買的水泥大多都是通過認識的中間人介紹來的價格低廉的外埠水泥,中間人在雙方交易,極少有協議和發票,這在行里是約定俗成的。”知情人表示。
其二,整個工程項目施工所用的水泥來源五花八門,開發商很難拿出證據指認不合格水泥的廠家。
“你們如果仔細觀察新樓盤,會發現很多同一個社區的樓房顏色深淺不一,因為他們用的水泥不是來自一個廠家,而是哪家便宜就買哪家的。有些樓盤可能用五六個廠家的水泥,但基本的操作方式都一樣通過中間商討價還價,所以水泥廠可以不承認這是出自自家的水泥,甚至反咬是開發商自己換了水泥。”
其三,在運輸水泥的過程中沒有監管,出場的水泥和開發商使用的水泥是否是同一種水泥,沒有明確的證據。
“一開始,水泥廠派了公司副總來現場,承認是他們的問題,并表示愿意負責。等他們回到遼寧后,又說是運貨的司機擅自裝貨,結果將42.5水泥裝成了32.5,但根據檢測報告,標著42.5的水泥,實際上卻連32.5的強度都達不到;然后他們又說,是司機半路把水泥調包了,讓我們找運輸司機。但他們反過頭和司機說,是我們偷偷把水泥換了……”施工負責人越說越生氣,語氣間也透出了一絲無奈。
記者先后通過“天眼查”網站及“國家企業信用公示系統”,查詢到鐵剎山水泥廠發布的2017年年度報告,并撥打了其中提供的企業聯系電話,顯示為空號。
因此,到場送檢的水泥是否確實為遼寧鐵剎山水泥廠所生產,無法確定。
超載運輸價格低廉 “中間商”賺取暴利
眾所周知,水泥是一個區域性很強的產品。一般來講,運輸半徑不能超過150公里,否則水泥價格會升高,路途越遠,價格越高,建筑企業不會選用,水泥企業也難獲利。
開發商表示,這個工程的水泥幾乎都是從遼寧省運來的。以遼寧本溪為例,本溪到臨江的直線距離是410多公里,按正常運輸計算,成本要高出數倍,既如此,開發商為什么寧可承擔風險,也要走這條法律難于保護、超遠距離運輸的水泥流通渠道呢?
“主要是因為價格便宜,因為很多中間商長年做這樣的買賣,他們手頭不但有大把外埠的客戶,水泥價格也比當地水泥要便宜,而且不開發票價格會更低。”
據了解,標稱“鐵剎山”牌的水泥到場價格比吉林省本地水泥的價格每噸將近低出100元,即便大型知名的水泥企業通過中間商運來的水泥,價格也要比當地市場價低出近50元。
記者向本地一家水泥企業的銷售人員詢問:“為什么外埠運來的水泥加上運輸費用,總體價格還要比本地水泥低?”
“超載運輸,這是遠途運輸降低成本的唯一辦法。據統計,幾乎每輛水泥運輸罐車超載最低在50噸以上。”
據了解,水泥流通,尤其是外埠水泥的流通有一條看不見的渠道。“很多‘中間商’利用自己的關系拿到了大大低于市場價格的水泥私下售賣給開發商,三方之間建立起了一條不受法律保護,也沒有監管機制的渠道,水泥廠和開發商之間的合作關系完全靠著中間商來維系。”
據介紹,這些中間商“本事”很大。一方面,水泥廠賣給中間商的價格比市場價要低出一半還多,中間商轉頭賣給開發商時大幅提價也依然低于市場價,中間商在其中賺取成倍暴利。另一方面,為了節省運輸成本,唯一的辦法就是超載運輸。知情人告訴記者,運輸水泥的車大多在晚上工作,幾乎全部超載。
更難于控制的是,很多中間商就是運輸司機,半夜偷換水泥時有發生。也因此,部分低價售賣的水泥企業并不擔心質量不合格被查出來,就是因為這些“貓膩”,可以掩蓋和吞噬所有的證據,出了事可以相互推卸責任。而介于各自的原因,極少人愿意將事情曝光,大多數都是自行解決。
開發商不敢發聲 怕影響樓盤銷售
棚戶屋改造屬于政府工程項目,臨江市政府對該項目的重視程度非常高,自水泥檢驗不合格責令拆除以來,每天都會有相關部門人員來監督,沒有拆除徹底之前不允許開工。如今,水泥廠家拒不認賬,更談不上賠付,開發商只能暗吃啞巴虧,所有的經濟損失需要自行承擔。負責人大吐苦水:每天的銀子就像沙子一樣往外流。
無獨有偶,幾乎在同一時間,吉林省長白山西麓的梅河口市,同樣是一座正在建設的18層商業住宅樓因同樣的問題被責令拆除地基,其事故情況更為復雜。
據了解,這是遼寧省某小水泥廠將不合格的水泥賣給梅河口當地一家臨時搭建起來的小混凝土攪拌站,導致混凝土強度不達標,水泥企業和混凝土攪拌站相互推諉、互不認賬。
此地的拆除現場和臨江市事故現場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當垃圾賣的鋼筋四處散落。據知情人介紹,當時拉過來的袋裝水泥,就像混著土的沙子,按當地人的土話說“根本不成個兒”。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介于攪拌站臨時搭建,其負責人隨時可以夾包走人。更介于商業住宅未來的銷售,為了防止人財兩空,開發商不敢大張旗鼓追討責任,不得不與攪拌站私下達成協議,由攪拌站派人負責拆除工作,以期盡可能減少人工費,其他的經濟損失,開發商獨自承擔。而沒有任何協議和收據的水泥廠,則完全撇開責任,可以在這場事故中獨享好處。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類似這樣因水泥不合格而造成的建筑安全事故,絕不止這一兩起,也不僅存在于吉林省,全國很多區域都時有發生。
而之所以很多事故沒有被曝光,甚至大多數事故的后續處理都由開發商自行承擔,怕的就是一旦曝光,不僅難于真正維權,還會極大影響樓盤的銷售,其后續的損失已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在這樣一條暗黑的流通渠道里,水泥廠賺了利潤、中間商盆滿缽滿、開發商僥幸投機,或許真正受傷害的,是那些在陽光下爭搶購買高級樓盤的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