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對比就像極了去年整個建筑產業鏈上水泥行業與地產行業的真實寫照。水泥行業歡天喜地,商混行業、地產行業卻高興不起來。
水泥行業賺錢了,地產企業錢沒了。水泥行業2018年1-11月水泥產量20億噸,同比增長2.3%,水泥主營業務收入8283億元,同比增長26%,利潤1480億元,同比大增128%。疊加上12月份的利潤,水泥行業2018年利潤將高達1600億元左右。
近期水泥行業龍頭企業海螺水泥發布業績預告稱,2018年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數據)相比將增加126.84億元人民幣~158.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80%~100%。這翻著跟頭上漲的利潤是如今的地產商望塵莫及的。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效果顯著。尤其是第四季度,雖然房企推盤量大幅增加,項目積極入市,但市場去化表現普遍不如預期。在如此的態勢下想要拉動整年的業績似乎不太可能。
原本暴利的地產老大哥在過剩的水泥行業面前曾是高高在上,現如今賣水泥的成大哥了,賣房子的成小弟了,時勢造英雄,可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呀。
2018年水泥行業不僅是海螺水泥賺了錢,也不單是海螺比地產商賺的多。海螺水泥上半年毛利率達45%以上,上峰水泥毛利率達44.4%。再來看看地產行業的龍頭企業。恒大36%,萬科34%, 碧桂園27%... ...不管從行業利潤率,還是企業利潤增長率都秒殺地產行業。
究其主要原因,只有三個字,漲!漲!漲!上市公司業績預增公告里均有多提及“量價齊升”,水泥利潤大漲已無懸念。與此形成顯明的對比的是下游產業鏈遭遇寒冬,舉步維艱。
水泥價格從最初的300多元一路上漲至400多、500多,華東區域在2018年四季度出現了超過600多元,到位價700元/噸的水泥,甚至有部分區域出現了800多元一噸水泥。下游商混企業屢遇無米之炊,無奈只得高價購買水泥。
尤其是介于水泥企業與地產商之間的施工企業,施工成本上升,水泥砂石一噸難求,工期一延再延。承擔違約責任不說,年終結賬的速度也慢了多拍。
最近朋友圈里熱轉的一張圖片說清楚了開發商的無奈:一民工爬上工地15樓,打電話給欠他工資的包工頭說不給錢就跳樓。包工頭說,我在25樓呢,正在給開發商打電話,他要不給結工程款,我也跳樓。而此時開發商正在35樓給市長打電話,市長不批錢他也準備跳樓了... ...開發商的下面有包工頭,施工隊,有無數的民工等著他發錢。上下一起施壓,他便只能從35樓跳下去了。雖是戲說,但也從另一側面說明了開發商如今的窘迫境地。
原來的房地產行業是金山銀山堆出來的,現在的地產行業已經是日落西山。近兩年來屢屢見諸報端的“豆腐渣”工程,不得不讓人大罵黑心的開發商。
剛剛過去這一年,砂價高漲,水泥暴漲,商砼缺貨!工地停工!一系列連鎖反應,無疑給剛剛平息的房地產市場又增加了一些不確定因素。原材料在上漲,成本在增加,那么最終又會要誰來買單?
2018年有人歡喜有人愁! 撐死了水泥行業;餓死了建筑行業;累死了運輸與商砼行業!只有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才可長久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