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型央企中國建材集團的核心企業中國聯合水泥集團,率先垂范,勇闖綠色發展之路,在豫的16家企業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邁出了“綠色制造”堅實的一步,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多贏,譜寫了“灰色”水泥生產向“綠色”突圍的傳奇篇章,為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起到了龍頭引領作用。
中國聯合水泥河南區總裁 劉宗虎
2019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河南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聯合水泥河南區總裁劉宗虎,解碼綠色發展如何帶動高質量發展。
用綠色制造帶動高質量發展
對于傳統工業企業來說,綠色化改造意味著什么?
劉宗虎:對傳統水泥行業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由于產能嚴重過剩,企業長期虧損,環保欠賬較多,管理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粗暴”,綠色化改造意味著投入和管理成本大幅增加。同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締“散亂污”企業,出清過剩產能、落后產能,給管理基礎好、專業化水平高、社會責任強的優勢企業,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中聯水泥河南區在一年多的時間,投入近4億元提標改造,所有企業達到超低排放。同時,加大在綠色礦山、森林工廠、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投入,提出了中聯水泥三年藍天行動計劃,企業整體面貌達到行業先進水平。雖然投入和管理難度增加了,但由于管理更加規范、精細,提高了整體運營效率,減少了能源資源消耗。在礦山開采中,以前有近30%的剝離物成了廢棄物,現在100%利用;采用新型燃燒器和輕量模塊磚技術,噸煤耗降至95公斤以下,低于行業平均水平近20公斤;由于超低排放、無組織排放治理,污染物排放水平也僅有以前的20%;工廠環境好了,變美了,變成了大花園、小森林,員工平時穿著西裝、拿著鼠標就可以從事生產了,也吸引了周邊居民到廠里參觀,企業與周邊社區關系也更加和諧了。
有人認為,傳統產業的發展已到盡頭了。傳統產業能做好嗎?對于水泥等建材的發展未來,您怎么看?
劉宗虎: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集中度低、技術水平不高、創新能力不足,給外界留下了無序競爭、盈利低、形象差的印象。但是,“沒有過時的行業,只有過時的企業”,傳統行業也有好企業。我認為,歸根結底還是看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創新能力,傳統產業做強做優是沒有問題的。
我們中國建材集團也是從事傳統行業的,現年銷售收入達到3500億元,實現合理利潤同時,作出了巨大的社會貢獻;被確定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等七項國企改革試點,在組織精健、管理精細、經營精益方面取得很多管理成果;在創新發展方面,集團的高端碳纖維、超薄電子玻璃、銅銦鎵硒光伏模組、碲化鎘發電玻璃、鋰電池隔膜、氮化硅工業陶瓷、0.12毫米超薄觸控電子玻璃等新材料制造有很多世界領先技術且屢獲全國大獎。集團在新型建材、加能源5.0裝配式房屋、現代智慧農業等領域綠色轉型發展迅速,正向專業化的“國家材料公司”嬗變。
請您介紹下中國聯合水泥今后加快轉型升級及綠色發展的打算和計劃。
劉宗虎:作為負責任、敢擔當的央企,我們有義務、有責任,也必須高標準踐行綠色發展的路子。具體來說,我們主要圍繞“綠色化、智能化、循環化、部品化”四化來推進轉型升級。
“綠色化”就是打造綠色礦山、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積極參與礦山修復和土地整理工程,為“森林河南”作貢獻;加大新技術應用,減少煤炭使用,對污染排放進一步深度治理。
“智能化”就是建設智能生產平臺、運行維護平臺、智慧管理平臺等,做到全流程無人值守,極大提高生產效率和員工安全保障,做到“穩產助優產、優產促節能、節能優環保”。
“循環化”就是積極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做生態環境的凈化者。利用水泥窯高溫、高堿環境的獨特有利條件,發揮“一窯多用”功能,主動處置工業固廢、城市垃圾、污泥、污染土等。
“部品化”就是統一規劃建設綠色建材產業園,實現全產業鏈無縫對接,做到資源科學利用、物流成本最低,污染物排放最低,工業固廢物零排放。
我們對在河南未來發展和轉型升級是有充分信心的,因為我們有超前的規劃能力、充足的技術儲備、全產業鏈產品資源、覆蓋全省的銷售網絡渠道,還有高水平的產業工人。同時,我們在河南的集團優勢也是很明顯,除中聯水泥之外,還有洛陽玻璃、瑞泰科技、中材環保、信陽地勘、泰山石膏等眾多優勢企業。我們會將這些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創新模式,讓傳統行業煥發新春,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再立新功。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