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4日,央行沈陽分行緊急辟謠,經排查,該公告所指“金融機構”為個別財務公司,不是商業銀行。
據水泥人網了解,鞍鋼股份日前發布的一則“部分銀行承兌匯票到期未獲清償”的公告迅速引發市場關注。截至7月31日,尚有未來可能被后手貼現方追索銀行承兌匯票4.94億元,兩者銀行承兌票據合計8.32億元。
據了解,銀行承兌匯票是商業匯票的一種。由于銀行承兌匯票的開具主體為銀行,而銀行具有非常強的公信力,一般情況下不可能違約且未出現逾期的情況,所以廣受企業的歡迎。
央行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末,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余額為3.77萬億元,市場規模巨大。
有業內人士指出,銀行承兌匯票并不一定都是銀行開具的,財務公司承兌票據在票據系統上也體現為銀行承兌匯票,所以,有的機構把這部分票據也稱作銀行承兌匯票。
事實上,自包商銀行被接管以來,市場對部分中小銀行的信用產生擔憂,而此次銀行承兌匯票未能償付一事迅速發酵也是一種印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是銀行還是財務公司,承兌匯票不承兌的口子一開,都會對金融秩序產生破壞,因此監管層要加強重視程度。
在資深金融分析師看來,出現銀行承兌匯票無法兌付的情況,只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說明金融機構的資金可能存在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二是說明向金融機構融資的企業出現了危機,無論哪種情況都需要引起警惕。銀行承兌匯票主要的風險是付款方存在的信用風險,融資人出了問題,這種情況下,金融機構寧愿自己違規也要避免更大損失,因此出現不償付的情況。 上述消息一經發出,不僅引起了鋼鐵行業的震動,水泥行業也議論紛紛。小編特將水泥行業上市公司1季度報和2018年年報數據中有關應收票據和應收賬款匯總如下:
單位:億元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數據庫 從上述水泥企業應收票據占應收賬款的比例來看,A股市場15家上市水泥企業中有8家水泥企業應收票據超過應收賬款。其中海螺水泥持有的應收票據117.79億元。上述15家企業2019年1季度應收票據合計343.02億元,2019年1季度應收賬款339.17 億元。僅金隅集團、冀東水泥和海螺水泥三家公司2019年應收票據就達到271億元以上。截止2018年底應收票據合計446.68億元,應收賬款合計324.74 億元。 這只是水泥行業中上市公司部分企業的不完全統計的數據,但卻可從此窺見水泥行業之一斑。在金融供給側改革、打破剛兌的背景之下,出現一些短暫的、局部的違約現象再所難免。 從產業周期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種難以全面回避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信用會出現打折的情況,商業活躍度也可能會出現下降的現象。但這些也是市場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