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水泥人網了解,山東各地的通知源于2019年7月29日的一份通知。通知稱:自即日起至8月25日,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結合《山東省市場監管局關于加強水泥等重點建材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緊急通知》(局函(2019)240號)要求,加強領導,組織力量對轄區內全部水泥產品獲證企業開展一次專項監督檢查。
通過查看企業資質證照、原輔材料查驗評價資料、生產記錄、出入庫臺賬、產品出廠檢驗記錄、檢驗設備檢定或校準證書、產品包裝標識等,重點檢查企業生產狀況、獲證條件保持情況;否有效實施原材料進廠把關,是否按標準組織生產,是否嚴格實施出廠檢驗等;是否存在無證(超許可范圍)生產、制售假冒偽劣、不按規定標識等質量違法行為;對水泥經營企業重點檢查是否建立進銷貨臺賬,是否銷售無證產品等。
針對問題多發重點地區、重點企業,省局將適時組織開展飛行檢查,相關市場監管部門要做好配合。
上述通知文件要求:
加強閉環管理,切實做好問題產品和企業的處置工作
對于監督檢查發現的問題,要督促企業及時整改到位;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整頓;突出問題要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和省局。對不能持續保持生產許可條件的,要責令其限期整改,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撤銷生產許可證。對存在質量違法行為的,要依法查處,絕不姑息。
自7月16日起,省局已組織水泥產品全覆蓋監督抽查,目前抽樣工作已完成,檢驗正進行,發現不合格的將及時通知所在市局,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依法依規嚴格做好不合格水泥產品及其生產企業后處理工作,加強閉環管理,督促企業在6個月內完成整改。
對逾期不改或整改復查不合格的,報請有批準權的地方政府按落后產能予以淘汰;對于已售出的不合格產品,要確認批次數量、追蹤產品流向,督促企業召回、妥善處理,確保消除產品質量安全隱患。
加強日常監管,構建長效監管機制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積極作為,以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 ,構建長效監管機制。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好日常監管、產品質量抽檢,加大執法力度,不做“和事佬"式的監管,堅決杜絕不作為、慢作為。要密切關注投訴舉報、輿情反映的水泥質量問題,及時處置,回應關切,化解風險。對違法違規企業,堅決依法懲處,絕不姑息。涉嫌犯罪的,要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要將本次專項監督檢查情況及時錄入山東省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系統 。各市市場監管局要于8月底前將工作總結(內容包括:監督檢查企業數、發現問題企業及問題數、責令整改企業數、查處質量違法行為等情況)加蓋市局公章報送當地政府的同時報省局。
應上述文件要求7月30日,濟寧市市場監管局向各縣市區局轉發了上述通知。并于近日開展了水泥生產經營企業專項監督檢查,主要檢查是否存在無證(超許可范圍)生產、制售假冒偽劣、不按規定標識等質量違法行為等。
濟寧市文件如下:
濟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濟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關于進一步加強水泥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的通知
各縣(市、區)市場監管局、工信局:
近期棗莊鵬源建材有限公司“問題水泥”事件造成的安全隱患和社會影響,教訓十分深刻。為深刻吸取“問題水泥”事件教訓,按照省市有關要求,嚴厲打擊各類產品質量違法行為,強化對水泥產品的質量安全監管,確保水泥等重點建材產品質量安全不出問題,現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強化質量第一意識 當前,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少數企業鋌而走險,出現摻雜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等質量違法行為。棗莊“問題水泥”事件就是一起嚴重的企業制售偽劣產品違法案件,也體現了相關職能部門疏于監管、履職不力的問題。對此,各縣(市、區)市場監管局、工信局要深刻吸取棗莊問題水泥事件的教訓,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強烈意識,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切實加強對水泥建材等產品的質量共治,強化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切實保障質量安全。
二、全面開展水泥生產經營企業專項監督檢查行動
1、底數清。開展對轄區內水泥生產企業、銷售單位的拉網式摸排工作,在排查中確保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縫隙,全面掌握轄區內水泥生產、銷售單位基本狀況,發現無證生產“黑水泥廠”,一律查封扣押、立案查處,并責令地方政府限期關停;嚴禁新建擴大產能的水泥熟料建設項目,確有必要,嚴格執行產能置換政策。切實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確保排查整治到位,把各類質量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行業性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底線。
2、責任清。各縣(市、區)市場監管局、工信局要明確各自監管責任,重點做好水泥生產、銷售單位的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強化對生產許可證獲證企業的證后監管,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負責人為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推動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執行力和質量控制力。
3、措施清。要加大檢驗、檢測和監督執法力度,堅持查糾并舉、查處并重,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水泥產品的違法行為,對假冒、侵權和惡意造假制劣案件涉嫌質量違法犯罪的,及時移送公安機關。
三、著力提升水泥產品質量監管水平
1、以更嚴謹的標準,夯實技術基礎。重點加強執法能力培訓,對執法人員進行相關質量法律法規知識和標準培訓,切實提升監管人員的執法能力和業務水平。
2、以更嚴格的監管,確保產品質量。各縣(市、區)局要進一步落實質量監管責任,每季度對轄區內水泥經營單位巡查一遍,建立“一廠一檔”、“一店一檔”,通過查看企業資質證照、原輔材料查驗評價資料、生產記錄、出入庫臺賬、產品出廠檢驗記錄、檢驗設備檢定或校準證書、產品包裝標識等,重點檢查企業生產狀況、獲證條件保持情況;是否有效實施原材料進廠把關,是否按標準組織生產,是否嚴格實施出廠檢驗等;是否建立進銷貨臺賬,是否銷售無證產品;是否存在無證(超許可范圍)生產、制售假冒偽劣、不按規定標識等質量違法行為。
3、以更嚴厲的處罰,遏制違法行為。監督檢查中發現問題的企業,督促其及時整改到位;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整頓;突出問題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和市局。對不能持續保持生產許可條件的,責令限期整改。對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依法撤銷生產許可證。對存在質量違法行為的,依法從嚴從重查處;對逾期不改或整改復查仍不合格的,報請有批準權的地方政府按落后產能予以淘汰;加大水泥產品抽檢力度,對質量不達標、存在質量違法行為的,依法從嚴從重查處;對無證生產水泥(如:假借微粉項目生產水泥等違法違規行為)依法責令停產處罰并向社會公告;企業行為涉嫌犯罪的,絕不姑息,及時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4、以更嚴肅的問責,倒逼各方履責。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責任追究制度、執法檢查制度等行政執法制度,嚴肅紀律,加強內部監督,落實監管責任,對于監管不力的,要嚴肅問責,切實提升監管效能,嚴格保障水泥產品質量安全。
四、督促生產企業落實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生產企業是產品質量制造者和主體責任承擔者。要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企業負責人為產品質量第一責任人,推動企業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提高制度執行力和質量控制力。要督促企業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建立健全質量追溯體系,履行出廠檢驗、質量擔保、售后服務、缺陷召回等法定義務,落實重大質量事故報告及應急處理制度,依法承擔質量損害賠償責任。同時要組織面向企業法人、員工的宣傳培訓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會,印發“手冊”“明白紙”“承諾書”等活動,加強質量法律法規、質量管理和質量專業技能培訓,使企業不斷增強質量法治和質量安全責任意識,強化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質量安全責任制度。
五、確保質量監管工作落到實處
1、建立完善質量安全監管責任體系。各縣(市、區)局要落實產品質量監督的領導責任,分級管理,分工負責,協調配合,要改進監督檢查方式,從被動性檢查向主動介入檢查轉變,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加大對監管“死角”和“盲區”以及城鄉結合部銷售網點的監督,把工作重點向薄弱環節和關鍵環節傾斜,推動部門間、地區間涉企信息交換和共享,實現一個地區發現、其他地區共同跟進處理。要健全重大案件會商督辦制度,開展聯合執法,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提升質量監管效率和水平。
2、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執法不能失之于寬、失之于松、失之于軟。要“瞪起眼、認真檢”,“挺起腰、嚴執法”,勇當敢于亮劍的“鐵包公”,絕不回避矛盾、避事躲難,不負責任、不敢擔當的“和事佬”。明規矩于前,明確市場主體行為邊界特別是不能觸碰的紅線;寓監管于中,把主要精力轉到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上,充實一線監管力量,及時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施重懲于后,嚴厲懲處侵害群眾切身利益的質量違法行為。
3、加強社會監督。進一步發揮“12345”申訴、舉報熱線作用,完善和落實打假舉報獎勵的政策措施,鼓勵社會力量搜集質量違法線索,挖掘質量違法“潛規則”。建立質量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加大對質量失信企業的懲戒力度,并及時向社會公布,發揮新聞媒體正面引導和輿論監督作用,營造長效監管氛圍,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濟寧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濟寧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19年8月3日
組圖:從7月31日下午開始,濟寧市市場監管局聯合縣局執法人員和技術專家組成3個檢查組,由市局領導帶隊,組織技術專家、縣局執法人員聯合對全市水泥生產企業進行全覆蓋檢查。
據水泥人網了解,山東棗莊問題水泥經媒體報道,引起了社會持續的關注。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欄目視頻
7月28日上午,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查,棗莊市鵬源公司涉嫌生產銷售不合格水泥,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臺兒莊區市場監管局已將案件移交臺兒莊區公安分局立案調查。臺兒莊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問題水泥中的150噸,該局執法人員分別趕赴江蘇、安徽兩省4個區縣的7家經銷商或使用單位(戶)逐一進行細致調查了解。
7月29日,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一工作人員表示,經過調查,確定安徽省亳州境內目前沒有查到該批次水泥。同時,還安排了宿州市市監局嚴查此事,宿州局及下轄各縣區市監局正在積極開展調查,一有查處結果,將立即向社會公布。
據水泥人網了解山東區域今年以來曾有多家企業出現水泥抽檢查不合格的情況,上個月,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市場監管局對水泥行業開展質量檢查,一批質量不合格產品被曝光。
質量不合格產品名單
上述質量檢測的主要問題均是水泥中氯離子含量超標。相關行業人士表示,水泥中氯離子超標會產生電化學反應,使鋼筋表面的鐵不斷失去電子而溶于水從而被腐蝕,與此同時,還會在鋼筋表面形成紅鐵銹,導致體積膨脹使混凝土結構開裂。今年3月山東省市場監管局日前對全省130家企業生產的130批次水泥產品進行了監督抽檢,檢測發現,臨沂市陽都水泥等7家企業生產的商標為陽都等水泥產品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氯離子、燒失量等。
據了解,水泥在生產過程中,允許摻入一定量的粉煤灰、煤矸石等混合材料和外加劑,來改善水泥的性能,而一些企業為了高額利潤,摻入過多含有氯離子的材料。
不僅山東區域,河南、安徽、江蘇部分相鄰區域也曾出現過類似的不合格產品,部分為高仿產品,部分為假冒偽劣二次加工產品。
水泥質量關乎建筑物結構,關乎國計民生。目前,絕大多數企業產品都能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如海螺,中建材,華新,華潤,紅獅,金隅冀東等大型集團企業均有企業自己的內控標準,其標準要求較國標更為嚴格。
面對假水泥、劣質水泥的泛濫,下游施工單位、最終用戶又該怎么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