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艱巨,水泥產業作為傳統制造業,必須提高能源和資源利用效率,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來輝張來輝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海螺集團堅持以“工廠智能化、管理信息化、產業綠色化”為創新發展方向,扎實推進數十個科技創新重點專項計劃的實施,加速轉型升級步伐。
環保技術攻關推動生產方式綠色轉變
據張來輝介紹,在早期,海螺研發應用水泥窯低溫余熱發電技術,解決了水泥企業自身60%的用電量,被寫入中國水泥工廠建廠標準,海螺集團全年利用余熱的發電量約為87億KWh,外購電量減少,全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790萬噸。
后來將現代水泥工業與綠色產業深度融合,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固廢、危廢。
目前,已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和海外成功推廣106個環保類項目,建成36個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理生活垃圾項目和固危廢處置項目,規劃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形成年處理生活垃圾1062萬噸、固危廢443萬噸的處置規模,真正使傳統水泥工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做城市環境的“凈化器”,成為循環經濟產業鏈的重要一環。
2020年,為適應水泥行業發展新形勢,海螺在蕪湖白馬山水泥廠順利建成投運了自主研發的水泥窯高溫高塵SCR脫硝系統,完全能夠滿足水泥行業超低排放的最高標準,已在安徽省內公司著手推廣實施,為水泥行業國產化、低成本、高效率超低排放的實際應用進行了有益探索。
2020年3月,白馬山水泥廠水泥窯煙氣碳捕集示范項目還投產了干冰生產線,并順利銷售出廠。在樅陽海螺水泥公司成功實施了國內水泥行業首套生物質替代燃料系統,開辟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路子。
加速智能化、信息化技術迭代升級
為打造競爭新高地,海螺積極運用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在全椒海螺建成我國首個全流程水泥智能工廠的基礎上,集團擴大推廣應用,并與上海交大成立聯合實驗室,與華為和中國電信合作,利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開發礦車無人駕駛系統,2020年在安徽蕪湖海螺水泥公司已完成了水泥行業首個礦車無人駕駛項目全流程運行測試,并可根據場景變化進行智能切換,實現多臺礦車編隊運行。自主開發了袋裝水泥全流程無人化發運系統,不僅實現了清潔化綠色生產,而且發運效率提升了200%。
張來輝說,一系列科技研發舉措,加速了海螺智能工廠創新成果的推廣力度和系統迭代升級,目前智能制造系統普及率已達到80%,集團水泥主業競爭優勢更加凸顯。集團現有的4家智能制造產業鏈平臺公司,還將按照科技公司運作模式,面向行業技術服務市場,快速提升技術開發和市場服務能力,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開辟新路徑。
改造與管理并重,持續推進節能降耗減排
2017年7月,水泥行業推進去產能強自律增效益大會在海螺集團總部召開,海螺帶頭在業內淘汰落后產能、實施兼并重組,主動關閉經濟技術指標相對落后的生產線,先后并購陜西鳳凰建材、廣東廣英水泥和海南叉河水泥,對老舊生產線實施技術升級改造。通過集成創新,綜合應用節能降耗技術,進一步優化水泥生產線的能耗指標。
2020年,在池州海螺水泥公司率先實施了富氧燃燒等新型綜合節能技術改造試點,噸熟料綜合電耗、標準煤耗等主要指標優化顯著,若該技術在海螺集團全面推廣,年節約標準煤約150萬噸,年減排二氧化碳約370萬噸。
同時,優化生產管理體系,提升裝備運行效率,實現節能減排降耗。以提升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為中心,集團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徹底解決生產運行效率不高的瓶頸問題,年節約生產成本20億元以上。分管區域的梁平海螺水泥公司承擔的“黃磷渣等多元固廢在水泥熟料煅燒中的調控技術開發與應用”科技創新項目,經鑒定達到國內領先。
由于在綠色低碳和智能化上下真功夫,加上沉著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汛情的雙重考驗,2020年海螺集團經營效益逆勢增長,營收和利潤再創歷史新高,盈利能力在安徽省屬企業和行業企業中繼續保持領先水平。集團綜合實力邁上新臺階,以339.16億美元的營業收入在世界500強榜單中名列第367位,排名較上年提升74位。
三大建議,推動水泥行業綠色發展
張來輝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十四五”作了總體戰略部署,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最近,中共中央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綱要的實施將進一步拉動水泥需求,這將為海螺“十四五”時期的更高質量發展提供最為重要的戰略支撐。既要服務好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更要做好環保減排目標,海螺將堅定信心,盯緊總目標、算好時間賬,奮力奪取“十四五”開局勝利。
針對水泥行業在節能減排上取得的成效,更好推動水泥行業的綠色發展,張來輝提出了三大建議:
一、目前中國水泥行業的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比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還要嚴格,優秀的水泥企業污染物排放僅為排放標準的四分之一,甚至更低。再次建議將水泥行業不再列入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建立沒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只有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的觀念,應根據企業在行業內的環保和能耗管控水平來劃分。
二、傳統行業實現綠色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和資金投入,國家應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如在環保錯峰生產上杜絕“一刀切”,根據企業的環保和能耗管控水平,差異化制訂政策,而不是現行狀態下,錯峰停產時所有生產線全停,既不利于節能減排,又造成了區域性的水泥供應緊張,長距離的物流運輸更會增加新的排放,不利于二氧化碳減排。同時也希望在企業節能減排研發和技改上給予資金支持。
三、呼吁傳統制造業,要樹立節能就是減碳、植樹就是減碳的意識,加大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實現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爭創綠色工廠,推動我國綠色發展邁上新臺階。
(來源:安徽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