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與自治區水利廳、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等單位聯合對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武宣庫區防護工程進行現場驗收。這意味著大藤峽武宣庫區(黔江)兩岸水利樞紐、防洪堤岸正式投入使用。沿著河堤望去,河堤公園樹木郁郁蔥蔥,步道蜿蜒曲折,江面山峰倒映,堤岸邊高樓鱗次櫛比。

大藤峽與七星湖蓄水后,武宣縣呈現“綠水環繞、城在湖中、湖入島中”的美麗畫卷。圖為6月9日航拍的七星河調節壩。梁以松/攝
武宣縣古稱“仙城”,地處黔江、紅水河、柳江交匯處,是大藤峽庫區腹心地帶。早在“十三五”時期,該縣對大藤峽蓄水給當地帶來的機遇就有了充分認識:規劃利用樞紐工程蓄水后造成的水面升高引水入城造湖,打造一座“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濱湖新城。如今,隨著大藤峽工程下閘蓄水以及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帶來的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福利逐漸“浮出水面”,“綠水仙城”的新武宣規劃正在不斷“升級迭代”。
建黃金水道上“東融”示范城
打造新興濱湖城市是武宣利用大藤峽開發改善人居環境、自然環境的探索,在產業發展方面,武宣將目標瞄準港口,以打造“港產城一體化發展示范城市、東融先導示范城市、西江黃金水道重要節點城市”為發展戰略,對標大灣區需求,不斷更新產業項目。
位于武鄉縣金雞鄉“三江口”工業園的廣西新東運礦業公司是目前西江流域最大的在產水泥砂石企業,也是西江流域唯一廠區碼頭內建收塵、外部全封閉的項目——碳酸鈣產品從采集加工生產到裝船運輸全封閉無塵化,產品直運大灣區,年產值超10億元。該企業廠長黃小軍說:“公司選址武宣,就是看中當地優越的航運資源,碳酸鈣的產業鏈產品可以沿著黔江、西江、珠江入海,走向市場。”
2020年12月,柳州至廣州鐵路開工建設,穿越武宣縣并設立武宣、東鄉兩個站,隨著“一鐵四高一航道”立體交通網絡的建成,武宣縣將形成“公鐵水”多式聯運協調發展格局。
武宣縣委書記楊世爵說:“自治區和來賓市的決策部署高屋建瓴,給邁步新征程的武宣帶來了跨越式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我們將做好城市湖泊生態環境、碼頭航運、沿西江產業集群、對標大灣區以及木材、碳酸鈣特色產業等‘依山傍水’6篇文章,走出‘上善若水’的特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