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處棗莊市薛城區的黃龍山盛產青石,周邊村民“靠山吃山”,采石加工石子,高峰期有40多支隊伍私挖濫采。這導致山體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嚴重。為修復山體,棗莊市開展系統治理。圖為治理后的黃龍山,再現綠意蔥蘢、山花爛漫的美景。董若義攝
◆本報記者周雁凌董若義通訊員張曉波唐磊
“前些年,這個采石場一直荒著,到處坑坑洼洼的沒法看。這兩年政府進行山體修復治理,這里簡直變了樣。”在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黃風口山下,村民韓大爺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已經在山下生活了幾十年的韓大爺,親眼見證了黃風口山一帶從破損荒涼到綠水青山的轉變。
過去,黃風口山體因石灰巖開采導致較大面積受損,基巖裸露無植被發育,地形地貌景觀及周邊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為修復山體環境,當地先后投入資金5000余萬元,采用深坑回填、危巖卸載、覆土綠化等方式進行治理。
然而,棗莊市近年來雖然在破損山體修復治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受到歷史遺留破損山體量大面廣、修復治理資金需求量大、私挖盜采時有發生,以及修復治理工作落實不到位等因素影響,部分山體治理滯后,生態面貌遲遲得不到改觀。
今年4月,山東省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棗莊市督察期間,指出其存在“山體保護不力,生態恢復治理滯后”等問題。
為保護好山體,棗莊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部署,出臺《關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綜合整治的實施意見》。其中,“開展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專項行動”成為重中之重。
目前,棗莊市已全面啟動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專項行動,建立市、區(市)兩級山體保護聯席會議、山體保護聯合執法制度,探索實施山長制,完成一級和二級保護山體永久性界樁設立,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質量推進、高水平管理,確保全市山體得到充分保護和有效修復治理。
“靠山吃山”破壞生態,199處破損山體亟待修復
棗莊市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山石資源豐富,山體面積約占全市國土面積的1/3。長期以來,“靠山吃山”觀念在當地根深蒂固,一些地方和企業形成資源依賴意識。
棗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世紀六七十年代,棗莊市部分區域出現開山采石行為,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達到高峰。當時全市有鄉鎮水泥企業40余家、小規模采石場230多家。長期的開采嚴重破壞了山體資源和環境面貌。
自2010年起,棗莊市抓住被列為國家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試點市的機遇,積極向國家和省里爭取破損山體修復治理資金6.44億元,用于實施修復治理項目76個,修復治理面積2000余公頃,改善了部分山體生態環境。同時,大力整治和規范山石資源開發,先后關閉82家“小、散、亂”山石開采礦山。
2017年,山東省人大通過《棗莊市山體保護條例》。2018年,棗莊市政府公布《棗莊市山體保護名錄》,確定247處保護山體。其中,一級保護山體有131處,二級保護山體有116處。今年初,棗莊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實施“山水林田大會戰”的意見》,把破損山體修復治理列入“山水林田大會戰”十大工程,為破損山體修復治理再添動能。
2020年,棗莊市專門委托第三方開展了一次山體破損情況調查,初步確定全市破損山體仍有303處。其中,42處可自然恢復,261處需采取相應工程措施進行修復治理。截至目前,261處需修復治理的山體中已完成治理28處,正在實施修復34處,尚需治理修復199處。
黨政一把手跟蹤調度,全力恢復山體風貌
“要抓緊研究推進問題整改,建立長效機制,壓實各級責任,加大整治力度,盡快恢復山體風貌。”
“要確保以實實在在的整改成效,讓督察組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對敷衍應付、虛假整改的,嚴肅追責問責。”
針對省生態環境督察發現的問題,棗莊市委書記陳平、市長張宏偉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跟蹤調度、密集部署。市委常委會議兩次、市政府常務會議4次聽取、研究、部署問題整改,市政府分管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進一步安排相關工作,加快整改進度。
棗莊市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各區(市)人民政府、棗莊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為成員的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專項行動工作專班,堅持互相配合、統籌推進。
在此基礎上,棗莊市成立由市級領導任組長的督導組,分赴各區(市)進行調查督導,市政府督查室全程跟蹤督辦。
為加強專項整治,棗莊市出臺《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制定“一山一策”、規范項目審批、嚴格設計方案審查與驗收、規范土石料處置、建立臺賬管理、強化治理成效和嚴打非法開采行為等8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因地制宜、分階段推進,提速破損山體修復治理。
棗莊市要求,對每座破損山體都要制定一個治理方案、壓實一家項目主體、明確一個督導小組,確保修復治理方案符合實際、切實可行。修復治理過程中,屬地區(市)人民政府和高新區管委會要堅持全程隨時調度、隨時檢查、隨時督辦,確保修復成效。
按照計劃,棗莊市將于今年7月底前,完成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要求的立行立改問題的整改,確保整體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利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完成“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破損山體修復治理任務;到“十四五”末,全面完成全市破損山體治理任務。
棗莊市還加快構建全方位山體保護現代化監測網絡,形成完善的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體制機制,努力實現全市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全覆蓋。
目前,棗莊市對露天生產礦山、地下礦山已全部安裝視頻監控。實時視頻數據接入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監管平臺。在全市破損山體、私挖盜采的塘口以及山石運輸途經道路等511處位置安裝高清視頻監控設備,實施24小時監控。
棗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綜合執法支隊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這一監控系統使用后,盜采易發多發區域便一覽無余。系統發現盜采行為后可自動向公安、自然資源部門提醒報警,有效減輕執法巡查壓力。系統運行以來,已發現200多條疑似盜采線索,均及時安排相關區(市)自然資源局依法處置,做到“發現在初始,杜絕在萌芽”。
壓實責任長效管控,確保山體修復治理成效
為構建破損山體修復治理長效機制,棗莊市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壓實主體責任。
棗莊市要求,各區(市)、棗莊高新區主要負責人要落實第一責任人責任,重點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協調、重要事項親自安排,層層傳導壓力。將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納入對各區(市)、棗莊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
資金不足是制約山體修復的重要瓶頸。為此,棗莊市在爭取上級財政資金支持的同時,努力拓寬資金渠道,積極探索吸引社會資本的方式,爭取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貸款,研究制定合法持證礦山就近搭配破損山體修復治理任務方案,構建“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新模式。
針對督察發現的典型案例,棗莊市已啟動問責追責程序,在進一步核實取證的基礎上,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主體的責任,堅決遏制新增破壞山體非法采石的行為。
在加大修復治理力度的基礎上,棗莊市將持續加強督導考核,進一步壓實屬地政府主體責任,確保盡快全面完成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任務。對山體保護和修復治理工作不力,實施過程推諉扯皮以及不作為、亂作為,未能按照規定時限完成治理工作任務的,將由有關單位依據職能分工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進行約談,限期整改;對工作進度嚴重滯后或造成嚴重生態破壞等不良后果的,市委、市政府進行通報批評和嚴肅約談問責;對構成違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