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類創造未來的生活空間”,應運改革而生,伴隨改革而興,改革和創新的基因在每個海螺人的血液里迸發!安徽衛視7月27日晚七點半,安徽海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誠為您帶來創新改革發展的海螺故事!
創新贏未來

皖東南山區寧國境內有兩座山,分別叫做大海螺山和小海螺山。1978年,改革的春風吹拂神州,一座水泥廠在這里誕生,沉睡數億年的海螺山被喚醒。短短四十三年,以山命名的海螺水泥成為世界第一水泥品牌,當年深藏山間的單一水泥廠,蛻變成如今的大型企業集團,經營產業涉及水泥、塑鋼型材、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制造業和國際貿易、數字產業等現代服務業。2019年,海螺集團在安徽省屬企業中率先進入世界五百強,2020年再次蟬聯榜單,名列第367位。
改革
百年激蕩、江淮柱石,我是海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誠,我今天帶來了海螺集團的“出生證明”——那是1978年10月25日,當時的省建委根據國家建委的文件精神,批準成立了“安徽省寧國水泥廠”。
今天的世界五百強海螺集團,就是在當年的寧國水泥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海螺應運改革開放而生,“她”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1992年大山里的“海螺”率先實施五項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獎勤罰懶,按勞分配。
2002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海螺集團成功改制,實現了員工由企業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形成了以產權為紐帶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從此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02年以后,海螺集團的資產總額、銷售收入及利潤開始大幅度提升。
海螺人率先改革,敢為人先的敏銳和勇氣,使內部活力充盈,企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現在,正力爭在全省率先實施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激勵等多項措施,再次激發企業內生動力。

品牌
這是大家熟悉的“海螺牌”水泥的商標圖,那是1989年,寧國水泥廠的員工設計的。右下角的這個山,就是寧國水泥廠的大、小海螺山;這三道圈,寓意煅燒水泥的回轉窯;圖上的“HL”是“海螺”漢語拼音的簡寫,這個向上突破的箭頭,象征著海螺人披荊斬棘、沖出山溝、走向世界的遠大抱負!

為滿足企業擴張發展的需要,1995年,海螺集團聘請專業策劃公司設計導入了企業形象識別系統。其中的海螺集團標志,體現了海螺人尋求突破、上下求索,為人類開拓和創造新空間的理念。這一較為超前的策略,為企業樹立了清晰的國際市場形象,也為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品牌支撐。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以CONCH標志注冊的商標,不僅早已成為全國馳名商標,品牌價值也達到八百多億,正在向國際一流品牌邁進。

戰略
這是一張發展布局圖。在水泥行業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海螺發展模式”,指的就是這張圖上的“T”型發展戰略。海螺集團充分利用長江這條黃金水道,在沿江石灰石多的地方建水泥熟料基地,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沿海地區收購、改造小水泥廠為水泥研磨站,這個開創性的“熟料基地+研磨站”的“T”型布局和建設模式,為海螺沖出山區、搶灘長三角,實現跳躍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8年,國家針對通貨緊縮問題,對傳統產業實施“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海螺集團敏銳地意識到,企業擴張發展,必須在市場定位的前提下制訂出新的發展戰略。由此,海螺依托長江,發揮鐵路和內河的交通優勢;以沿江、沿海水路城市為主市場,重點開拓鐵路沿線和陸路城市市場;立足華東,輻射中國沿海和境外東南亞市場。這一戰略,為加快我國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
這一進程中,海螺集團2002年在銅陵率先建成了國內第一條日產五千噸的國產化示范線,結束了我國大型水泥裝備重復引進、代代引進的歷史。2004年,分別在銅陵、樅陽等地建成了4條日產一萬噸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中國水泥生產技術由此登上了世界水泥行業的最高點。《世界水泥》雜志給予高度評價:“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隨后實施的余熱發電、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碳捕集、智能工廠等創新項目,推動了水泥產業的轉型升級。
“十三五”時期,海螺集團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實施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在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發展上取得了長足進步,順利實現了省委省政府賦予的“一強三冠”目標。

這是一張海螺沿“一帶一路”投資布局圖。進入新時代,我們加快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已在“一帶一路”沿線二十個境外國家和地區擁有四十多家企業,建成十個水泥和型材項目,在建項目四個,海外員工有四千余人,累計投資超過了一百二十億元,進一步拓展了企業的發展空間,奠定了國際化發展新格局,正在全力打造國際一流企業。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海螺集團深入踐行這一倡議,布局印尼、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烏茲別克斯坦……實現了從產品出口到技術輸出、再到實體投資的全面國際化,既是安徽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也是在境外投資經營規模最大的企業。

海螺輸出國內最為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打造精品工程和綠色標桿工廠,擴大投資貿易,助推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產業轉型升級,帶動了我國大型裝備出口、工程總包等業務在海外的拓展。
海螺充分融入當地社會,推行本土化戰略,為投資國帶來上萬個就業崗位,參與社會公益和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成為“一帶一路”上閃耀的明珠。

創新贏未來
從山區工廠走出來,實施“T”型發展戰略布局全國,跟進“一帶一路”走向世界,站在了世界五百強的平臺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海螺要想在今后的發展中持續保持綜合優勢,就必須樹立把科技強企當使命、視創新創造為生命、抓創新發展要拼命的“三命”觀念。
我們堅持黨建引領,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三地一區的總體部署,以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為主線,下好創新先手棋,瞄準水泥行業低能耗、低排放,特別是“碳中和”的目標,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科技聯合攻堅,構建新型創新體系。我們把它喻為一架“殲30”戰斗機,包括“一體、兩翼、雙發、三輪”:“一體”就是以工業互聯網“工業大腦”為主體,“兩翼”就是以低碳、零碳和新能源新材料為攻堅方向,“雙發”就是以“科技創新”和“綠色金融”為兩臺發動機來賦能。“三輪”就是通過上述舉措,做強主業,把水泥生產的能耗和排放指標逐步降下來,進而驅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碳科技等產業板塊落地,概括起來就是海螺“殲30”創新發展戰略。

通過實施“殲30”創新發展戰略,我們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深度融入“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使我們的產業加速向戰略性新型產業轉型、集團加速向高新技術企業轉變,管理加速向世界一流轉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在全面建設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的偉大實踐中,切實把海螺做得更強、更優、更大、更加紅火。
牢記初心使命,
致力創新創造,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