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烏江河畔,乘著新國發2號文件的東風,思南港邵家橋港區6月29日正式開港,12艘貨船運載著6000噸水泥熟料從港區鳴笛起航,沿烏江水路直奔重慶涪陵進入長江。
這是烏江復航后,我省首個“港口園區化”項目投入運營,標志著思南縣水運的復興,貴州省烏江航運由此邁入常態化和穩定化發展的新階段。
思南港邵家橋港區舉行開港儀式。劉葉琳 攝
思南因水而興,也將因水復興。悠悠的烏江邊上,采用一次規劃、分期建設的思南港邵家橋港區坐落于思南縣邵家橋鎮,規劃占地面積229畝,新建5個500噸級兼1000噸級貨運泊位,設計年通過能力328萬噸/年,項目總投資2.89億元,一個集大宗散貨、件雜貨、滾裝、集裝箱及旅游等運輸的綜合性港口呼之欲出。
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設,包括有一個散貨泊位和一個多用途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180萬噸。同時,港區規劃有臨港倉儲、保稅區及工業園區,當地政府正積極對港區后方陸域進行物流園區規劃,并將依托銅遵高鐵、涪柳鐵路等規劃,大力推進港口聯運、口岸一體化建設,全力實現港口貨物水陸聯運無縫銜接,為進一步發展成為黔北地區區域性港口物流中心創造條件。
貨輪起航。劉葉琳 攝
從謀劃到推動落地,再到今天的如期開港,凝聚著思南港對接烏江上下游地區、優化烏江運輸通道的現實意義。“依托港口運營,沿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快馬加鞭。”思南縣委副書記、縣長龔仆眼里充滿期待,思南港的建成不僅能帶動石材、水泥、砂石骨料等產業因勢而動,為“黔貨出山”打開更廣闊的市場,還能為長江經濟帶提供低成本、穩運力的水運通道環境助力。
從烏江出發,通江達海的夢想,正在成為現實。
“思南港邵家橋港區正式開港是繼去年烏江余慶沙灣港,貴陽開陽港開港之后我省運營的第三個港口。”在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韓劍波看來,烏江“黃金水道”復航后,正不斷涌出黃金效率,像思南港、開陽港等一批港口作為長江沿線和長三角主樞紐港的喂給港,港口運營后將陸續形成長江上下游聯動、干支聯通、東西互補的發展格局,為“黔貨出山”開辟新的戰略通道,為“產業互聯”提供新的路徑選擇,也為貴州加快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支撐。
此次開港儀式集中運輸的水泥熟料來自貴州思南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立足思南港邵家橋港區優越的地域條件,公司總經理劉譽斌翹首以盼:“我們生產的低堿水泥在省外有很好的市場,過去因為公路運輸成本較高一直沒能打開這個產品的市場。隨著思南港運營,我們水泥每噸的運輸成本可以節約50元,這讓我們更有信心參與全國大市場。”
如今,貴州江河之上,貨從水上運正重現繁盛。
“作為新國發2號文件規劃建設的重要港口,思南港的建設有利于鞏固提升貴州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的地位。”省航電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齊認為,內河航運憑借其運能大、低碳環保、區位優勢和集聚效應等特點,可有力帶動流域產業經濟帶發展,思南港邵家橋港區地域條件非常優越距上游貴陽開陽港區190公里,距下游重慶涪陵港區355公里,同時臨近思劍高速公路,進港道路得以解決,運輸便利。隨著烏江航道運力提升,烏江流域貴州段正形成相應的物流集群,促進了沿江工業發展,增強了與省內其他產業園區的聯動,烏江航線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產業的“黃金水道”。
貨船在思南港邵家橋港區整裝待發。劉葉琳 攝
新國發2號文件提到,要打通北上長江、南下珠江的水運通道,推進望謨港、播州港、開陽港、思南港等港口建設,隨著貴州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我省把烏江水運航道建設作為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通江達海”重點任務,烏江作為貴州融入長江經濟帶的水運出省主通道,是一條經濟帶,同時也是一條產業帶、致富帶,各級各部門和沿線群眾對烏江水運寄予深切厚望。
韓劍波介紹,隨著我省烏江船舶運輸企業快速發展,船舶運力也不斷壯大,目前投入50余艘500噸級的船舶,計劃今年和明年再分別建造50余艘。屆時,烏江復航后可實現150艘的船舶總量,運力將達10萬噸左右,基本滿足烏江當前過船設施建成后的最大通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