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上半年水泥行業的產量數據,竟創了近11年的新低。十幾家上市公司也于同期發布了上半年業績預告,多提及業績變動主要原因為產品銷量下降,原燃材料成本上升,致使水泥業務整體效益下滑。
水泥是一種同質化程度較高的大宗工業產品,成本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而更低能耗意味著更低的生產成本。如何從源頭提質增效一直是水泥企業探索并致力于加強的能力之一。
隨著水泥生產線智能化程度的提速, 原來用離線取樣檢測的數據,不斷進步為在線連續檢測,讓操作者實時監控數據,迅速調整操作,為水泥生產智能化創造了先決條件,且不斷取得里程碑式的進步。
為了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就要進一步認識它們的屬性。也就更需要不斷開發認識這些資源的裝備,從化學分析、X熒光離線分析,到在線γ射線活化中子分析儀。只有及時準確掌握原燃料成分的變化,才可能有風、煤、料的準確配合。
于是,人們從初始檢驗立升重、游離鈣、篩余、比表面積,進步到巖相分析、粒徑組成,并且發展為在線檢測,正是檢驗裝備的提升,才讓控制水泥質量的核心宗旨有了可能。
遺憾的是,我國水泥行業中,人們對窯磨等改造的重視程度,遠高于對儀器儀表等認識自然的裝備,甚至有很多水泥企業以為無須有這類儀表裝備,可以用盲人摸象的辦法,憑經驗生產水泥,以局部代替整體,以主觀代替客觀。這層并不神秘的面紗,已成為國內水泥企業節能減排、提高效益的瓶頸,也成為研發自動化與智能化進步的屏障。
如今更多的行業人士認識到,所謂的智能化、智慧化先決條件就是“大數據”,沒有大數據的加持,就無法實現真正的高效率,低能耗。所以,越是智能化的生產線,就越要配置準確可靠的在線儀表。
如何利用在線分析幫助水泥生產提質降本?請您在2022年7月21日15時前掃碼進入直播間,聽賽默飛世爾科技專業技術人員詳細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