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期間,有一家企業徹底火了,短短幾天,海天連發兩份聲明,中國調味品協會一份聲明,三份聲明齊發,聲勢浩大,前所未有。但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反而讓此次事件陷入越描越黑的尷尬境地。
作為巨無霸企業,調味品行業的“茅臺”,海天味業第一份聲明,更像一份警告函,絕大多數的篇幅都是在推卸,指責曝光者,而對此次添加劑,對廣大消費者,并沒有一絲歉意。
海天被質疑連夜改標簽
網友們都表示,那些流水線作業的工人們,他們都還好嗎?他們是不是連夜在趕工撕標簽,鏟膠水,貼標簽。
或許是這些工人連夜趕工,沒有檢查清楚,都打瞌睡了,導致一些標簽還沒有撕干凈就流入市場了。
我們可以看到這瓶海天蠔油瓶子上,明顯有著原來的舊標簽,而且還有著大量的膠水。海天這一招改頭換面,是不是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了。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別人,海天里面的配料還是原來的配料,只是外面的標簽換了而已。這不是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嗎?
海天發第二份聲明
10月4日,海天味業在其微信公眾號再次發文表示,食品添加劑廣泛應用于世界各國的食品制造中,各國對食品添加劑均有明確的法規標準,這些標準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優劣之別。“世界各國的正規食品企業都會依據法規標準和產品特性,合法合規使用食品添加劑,并且按規定標識清楚。”
海天味業還稱,食品添加劑已成為現代食品工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由于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法規標準不盡相同,對應的產品標識也有所不同,這并不意味著哪國的就一定比哪國好,也不意味著出口的就一定比國內的好。
對于被指產品“雙標”,海天味業在聲明中解釋稱,每個國家和地區的食品法規標準不盡相同,對應的產品標識也有不同。產品一國(地區)一標,國內外食品行業乃至其他很多非食品行業都是這樣做。隨著多元化消費需求,無論是國內客戶還是國外經銷商都會經常提出定制產品的需求,定制化產品必然帶來產品標識越來越多,有的品質不一樣,有的品名不一樣。海天產品的內控標準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遠高于國家標準,同一品質的產品,國內國際的內控標準都一致。“用‘雙標’挑起消費者和中國品牌企業的矛盾對立,不僅打擊了中國老百姓的消費信心,更會影響‘中國造’的世界聲譽。”
據媒體報道,現行的行業標準“配制醬油”(標準號SB/T 10336-2012),該標準的起草單位就包括“佛山市海天調味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對此,網友表示:“原來加多少科技還是廠家說了算”,“運動員,給自己定標準”。
中國調味品協會:支持企業依法維權
5日,中國調味品協會也發布聲明表示,我國食品添加劑的管理實行嚴格的審批管理制度,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限量要求全部經過權威機構的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并證明是可靠的。食品生產企業只要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規范使用食品添加劑,其生產的產品就是安全的。
“食品生產企業在我國境內的生產經營應符合我國的法律法規及相應的規定,出口產品應符合出口國的法律法規及相應標準的規定或遵照雙方認同的簽署的進出口貿易合同的技術條款。因各國的飲食和消費習慣不同,同一類產品的標準會有所不同。但是,標準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同時,中國調味品協會表示,“支持因輿情受到影響的調味品企業依法維權,追究網絡造謠者的法律責任。”
從海天連發的兩個公告和消費者的反應來看,這次海天的公關并不是很成功,產品被質疑,第一不是解決產品,而是要解決曝光的人。再加上海天被質疑連夜換零添加標簽,更是引起了消費者的不滿。
海天事件還在繼續發酵,但這并不僅僅是一個海天的問題,各行各業都存在各自的“規則”。而企業違規被曝光后,企業首先考慮的是撇清關系,追責曝光媒體,甚至栽贓媒體,陰謀論此消彼長,以達到遮羞的目的,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不僅對消費者是一種愚弄,也會讓行業里說真話的人越來越少,到處都充斥著謊言和爾虞我詐,那我們何時才能實現制造強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