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醬油茅深陷輿情風波,本次的輿論危機事發于9月末,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買的海天醬油。在對比國內外產品的成分差異中,網友發現,在日本銷售的海天醬油除了水、大豆、小麥以及食鹽、砂糖之外,并無其他添加成分;而在國內的海天醬油還添加了焦糖色、苯甲酸鈉、三氯蔗糖等添加劑。此事海天味業多次回應但效果甚微,有機構預測會影響未來銷量。
隨著海天味業添加劑事件持續發酵,一石激起千浪,洗發水行業、面粉行業、各種速食行業、甚至面粉行業紛紛爆出添加劑泛濫的情況。
反觀水泥行業,也存在添加劑泛濫的問題,無論是生產領域質量監督檢查,還是市場流通領域的隨機抽查,都有出現因添加劑原因而導致的產品不合格。
有行業人士對水泥人網表示,參考外資企業的一些操作,大韓水泥、小野田水泥此前都有出口,水泥產品主要構成就是熟料和石膏,不含混合材。小野田對水泥與混凝土適應性控制很嚴格,這樣商混站出了問題不用找水泥廠,現在的42.5水泥品質甚至不如以前32.5水泥。
而國內絕大多數企業為提高強度和適應性,更為降低成本,不僅在水泥生產過程的生料制備、熟料煅燒、水泥粉磨工序中應用各類添加劑,在商品混凝土生產過程中亦摻加各類助劑。且因有利可圖,部分企業甚至采用工業鹽作為助劑。
各地市場監管部門通報
水泥、混凝土產品質量不合格
江西贛州市場監管部門公布:某混凝土有限公司以次充好生產銷售商品混凝土
9月28日江西贛州市場監管部門公布興國縣市場監管局查處某混凝土有限公司以次充好生產銷售商品混凝土案。
2022年7月,興國縣市場監管局對某混凝土有限公司以次充好生產銷售商品混凝土的行為,依法作出沒收違法所得11570.48元、罰款331323.5元的行政處罰。
2022年5月24日,興國縣市場監管局根據《關于開展電線電纜及建材產品質量專項執法行動》要求,對當事人生產的商品混凝土進行監督檢查,發現當事人生產混凝土時實際生產配合比與設計配合比不一致,以次充好生產商品混凝土,遂于2022年6月2日對當事人予以立案調查。
經查,當事人未按照設計配合比報告組織生產,為節約成本擅自更改C25生產配合比(未經認證),2021年-2022年期間銷售的混凝土(C25強度)單方水泥用量超出了“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規程及DB36/T1160-2019預拌混凝土技術資料管理規范明確了膠凝材料調整時控制在百分之五之內”的規定。
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通報:華新水泥(鶴峰)民族建材有限公司一批次水泥燒失量項目不合格
9月15日,湖北省市場監管局通報童車等54種工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共抽查49家企業生產或銷售的97批次水泥,檢測發現不合格產品1批次,不合格項目為燒失量(質量分數%)。不合格水泥為普通硅酸鹽水泥P.O42.5,生產日期為2022年4月15日,標稱生產企業為華新水泥(鶴峰)民族建材有限公司,抽查領域為生產。
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1批次水泥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氯離子
9月8日,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發布關于安全帽等64種產品質量省級監督抽查情況的通報。水泥共抽查80批次,不合格1批次,問題發現率為1.3%,不合格項目為氯離子。
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告:流通領域水泥共檢出不合格樣品4批次
9月2日,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電線電纜等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的通告稱,河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采取購買樣品方式,抽查檢測防水涂料、水泥等產品,檢出不合格樣品39批次。其中水泥產品共檢出不合格樣品4批次。
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3組批水泥產品不合格,不合格項目涉及氯離子、強度、燒失量
7月13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依法對北京市生產、銷售的水泥產品開展了質量監督抽查。按照相應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實施細則和相關標準,檢出3組批產品不合格,存在的主要質量問題是氯離子、強度、燒失量等項目不符合標準要求,易造成鋼筋銹蝕,混凝土強度降低,影響建筑物使用性能。此外,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在開展監督抽查檢驗結果異議處理工作中發現,北京百昌達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存在擅自變賣已抽查封存樣品的違法行為。
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通報3批次產品不合格,合格項目涉及氯離子、強度等
6月21日,河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通報,生產領域抽查了11個地市50家企業生產銷售的60批次水泥產品,發現3批次產品不合格,抽查不合格率為5.0%,不合格項目涉及氯離子、強度等。
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個別硅酸鹽水泥存在水溶性鉻(VI)、氯離子超標,對工程質量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安全隱患
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6月10日消息,2021年,青海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聚焦民生與安全,突出問題導向,圍繞重點工業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開展了產品質量省級監督抽查工作。抽查結果顯示個別硅酸鹽水泥存在水溶性鉻(VI)、氯離子超標,對工程質量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安全隱患。
……
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各省市地區通報共59批次不合格品中,29個批次水泥涉及氯離子不合格占比達49.15%。涉及水溶性鉻項目不合格的共18個批次,占比達30.5%。涉及強度不合格的共14個批次,占比23.73%。
29個涉及氯離子不合格
18個批次水溶性鉻項目不合格
14個批次強度不合格
經相關技術機構分析,水泥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一是企業在水泥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含鉻高的原材料和混合材料,導致水溶性鉻(Ⅵ)不合格;二是企業在水泥生產過程中使用了含氯高的外加劑和混合材料,導致氯離子不合格;三是熟料燒成質量不達標,未按照標準要求摻加混合材料,導致強度不合格。
水泥氯離子的來源主要是原料、燃料、混合材料和外加劑,水泥中氯離子超標往往是摻了含氯鹽高的石膏、混合材料和助磨劑。高氯鹽能激發水泥的早期強度,存在部分企業進廠原材料管理不嚴,使用氯離子超高原材料。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生產中濫用不合格水泥助磨材料。
水泥中氯離子超標會產生電化學反應,導致鋼筋表面腐蝕,同時還會在鋼筋表面形成紅鐵銹,導致體積膨脹使混凝土結構開裂,造成工程質量安全隱患或事故。水泥企業應堅決杜絕盲目采購使用劣質低價助磨材料和違規使用工業鹽等高氯材料。
水溶性鉻(Ⅵ)是一種較易溶于水的重金屬,這種正六價的重金屬由于其易溶性,較易經皮膚或胃腸道為人體所吸收,會對人身健康及生態環境造成較大危害。使用水溶性鉻(Ⅵ)含量高的水泥配制的新拌混凝土與地下水接觸時,還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對環境和人民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水泥強度不合格,極有可能造成后期混凝土的強度的不合格。混凝土強度不合格造成的后果主要表現在結構承載能力下降,使用年限降低,抗滲、抗凍性能及耐久性下降,這些后果都有可能導致坍塌。
近年來,各類水泥、混凝土生產用助磨劑、摻加料盛行,本是為提高產品性能而生,卻被不法者用來逐利。為減少熟料用量,為提高強度,為節省成本等目的違規使用大量的助劑產品,導致后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