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相關部門針對水泥行業提高了環保、安全、質量、技術等多方面要求,部分達不到要求的企業被通報處罰。僅2022年初至今包括海螺、華新、華潤、金隅冀東在內的數百家水泥企業被處罰。其中,陜西13家水泥企業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案被罰4.51億元,達到了近年內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最高罰款金額。其中海螺水泥旗下的6家公司被罰1.06億元;冀東水泥旗下3家公司被處以2018年度銷售額3%的罰款,合計達9756萬元。
……
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至9月底包括海螺、金隅冀東、華新、華潤、山水等水泥集團企業下屬公司在內的百余家企業涉及罰款金額近5億。其中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的金額超過百萬元,涉及罰沒的包括企業生產銷售質量不合格產品的非法所得,以及超規模和越界開采等。
處罰機關涉及行政執法局、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交通運輸、自然資源、衛生健康、林業、水務、水利等多個部門,罰款金額最少的幾百元,最高的數千萬元。違法類型分別為丟失發票、超載超限、環保違法、產品質量違法、安全生產隱患、非法占地、未批先建、超許可取水、教育培訓類違法、行政違法、超規模開采、火災事故、壟斷行為等。
2022年1月至今部分涉及水泥企業罰沒案
數據來源:信用中國
罰款的目的在于教育懲戒違法違規的當事人,警示威懾潛在的效仿者,進而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罰款是懲戒手段之一,其目的在于發揮導向作用為行為劃定法規邊界,在一些領域中,通過罰款可以有效提高執法的威懾力,維護監管秩序。但過度使用行政處罰手段,無疑會加重市場主體的額外負擔,既傷害營商環境,也傷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新的發展時期對企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積極應對疫情擾動對市場需求的影響,還要應對煤炭價格高、環保壓力大、產能嚴重過剩、數字化轉型迫切、雙碳戰略實施等種種新常態。呼吁行業企業,呼吁企業經營更規范,注重企業品牌和形象建設,積極營造和諧親清的政企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