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連串的熱點事件,引起網絡熱議。先是互聯網行業螞蟻、財付通、支付寶分別被罰71.23億、近30億元和超30億元。之后是16家車企簽約被叫停。無論是互聯網行業的天價罰單還是車企的聯合穩價,提出質疑發現端倪的多是線下公眾和線上媒體。
類似的情形,在水泥行業也有發生。正如此前某地市場監管部門的人所言:“除非有公眾投訴或媒體曝光,否則很難查到水泥企業的違法違規行為。”換言之,如果沒有公眾舉報投訴和媒體曝光很多問題可能被雪藏。
據了解,水泥、混凝土等建材產品的同質化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銷售半徑,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競爭普遍較為激烈。同時,也較容易出現競爭對手之間自發或在行業協會的組織下協同漲價、限制產銷量、分割市場、聯合抵制交易等橫向壟斷協議行為。據不完全統計《反壟斷法》實施14年來,反壟斷執法機構共查處壟斷協議案件218件、罰沒金額約62.66億元,其中建材行業案件25件、罰沒金額近14億元,占比分別約為11.5%和22.3%。
以陜西13家企業被處罰一案為例,因多家企業同一時間,同一幅度上調水泥價格引起下游商混企業及終端消費者的不滿。
其時,西安砼協會曾發律師函給水泥協會稱其做法已經違反了《合同法》,涉嫌水泥價格壟斷。同期,流出一封由西安市22家混凝土企業聯名發起的公開信,該信接收方為西安市副市長聶仲秋。信件重點就水泥、砂石骨料價格上漲對當地預拌混凝土行業生存發展產生的影響作了說明。
信件指出,“水泥企業無序漲價,引發市場混亂”,“且告知混凝土企業,如不在漲價函上簽字確認,將予以停止水泥供應,此舉還從側面引發了預拌混凝土其他原材料(如粉煤灰、礦粉等)的漲價趨勢,對本來已經岌岌可危的混凝土企業造成致命一擊。”信件以22家當地預拌混凝土企業的名義提出請求,希望對水泥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
另一地區水泥企業被處罰,也是因類似的原因。因幾番協商無果,商砼企業竟舉著條幅走進水泥企業銷售大廳,表示不滿。
四起水泥行業壟斷,被罰8.53億,商混被罰3.38億
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2014年至今水泥行業四起壟斷案被罰沒金額達8.53億元。
2014年9月,吉林水泥壟斷案,罰款1.14億元;
2020年12月,四川水泥壟斷案,罰沒近6000萬元;
2021年2月,山東淄博水泥壟斷案,罰沒2.28億元。
2022年7月,陜西水泥壟斷案,罰沒4.51億元
……
混凝土企業屢屢舉報水泥企業“涉嫌壟斷”,引發公眾關注。事實上,混凝土企業既可能因為上游(如水泥、砂石)的協同漲價等行為而成為壟斷行為的受害者,也可能成為壟斷行為的實施者。截至目前,各地反壟斷執法機構已先后查處了江蘇連云港、浙江江山、江蘇南京、浙江上虞、湖南永州等地共14起混凝土企業壟斷案,占到建材行業壟斷案件的一半以上,其中陜西、廣東、江西、重慶及福建區域五起混凝土企業壟斷案被罰款合計約3.38億元。
2019年9月,陜西延安10家混凝土企業因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被罰款492.29萬元。
2020年6月,廣東19家混凝土企業達成并實施了“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的橫向壟斷協議,被處以罰款764.98萬元。
2021年8月,江西豐城預拌混凝土協會及其8家會員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行為,涉案8家企業被罰款2.855億元,該協會被罰款50萬元并依法撤銷其社會團體法人登記。
2021年7月,重慶2家商砼生產企業“假聯營、真壟斷”,被罰款2312.882萬元。
2022年6月,福建7家混凝土企業因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行為,被罰款1582.9萬元。
另據了解,針對下游企業反映的主城區混凝土市場統一漲價、價格虛高等不正當競爭問題,今年3月,池州市市場監管局召開反壟斷合規約談會,對池州市混凝土行業協會及貴池區12家混凝土生產企業進行集中約談,并給予行政指導。
從上述被查處罰沒的建材行業反壟斷案件始末可見,絕大多數“壟斷案”都是由下游企業反映、媒體曝光,消費者質疑后才引起相關部門關注,并徹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