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為系統性解決近兩年內蒙古自治區水泥產品質量氯離子不合格的問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組織召開了水泥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研判會。
會上公布了氯離子超標的三大原因:即企業為降本選擇低價原材料;水泥原材料電石渣中氯離子含量過高;企業為節約人工成本,重物理檢驗輕化學檢驗等。
據水泥人網了解,水泥氯離子的來源主要是原料、燃料、混合材料和外加劑。水泥中氯離子超標多是因為摻了含氯鹽高的石膏、混合材料和助磨劑。高氯鹽能激發水泥的早期強度。各區域都水泥企業進廠原材料管理不嚴,使用氯離子超高原材料的現象。更有甚者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在生產中濫用不合格水泥助磨材料,無底線加工業鹽的現象。
無限制加鹽,水泥氯離子超標
一業內人士對水泥人網表示,部分小廠在“千二助劑”中加工業鹽,導致氯離子不合格。這里的“千二助劑”是指在水泥粉磨工序中添加千分之二的助磨劑以達到增加強度,降低成本的目的。據了解,因為鹽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液體助磨劑加鹽的量極其有限,添加助磨劑量小是加不進去鹽的。用于水泥生產的助磨劑中原本就有工業鹽的成份,再多加工業鹽無異于“雪上加霜”。
通常企業加液體助磨劑,只是磨機產量的萬分之幾,實際引入的鹽量極其有限。助磨劑根據組成的不同,有的能提高3天強度,有的能提高28天,根據廠家要求,也有部分助劑是同時兼顧的。另有部分企業是將工業鹽以固體形式加入水泥磨中,不僅添加量不受限溶解度限制了,這也加大了不合格發生的概率。
區別液體助磨劑,固體助劑摻加量在0.5%以內是符合標準要求的。液體助劑因屬液態不能大量噴,噴多了等于加水。而固體助劑加量少了不容易計量,這也給不法企業在生產水泥時加工業鹽創造了條件。
如此再疊加企業為節約人工成本,重物理檢驗輕化學檢驗。對于凝結時間、需水量、3天強度、28天強度會做相應檢驗,而對原材料化學成分的分析的實驗就可有可無的被忽略了。甚至不按要求對每一批原料都進行檢驗,或因部分企業化學檢驗水平不足檢驗不充分。經過這一系統的被“忽視”,氯離子超標水泥便被貼上“合格”標簽堂而皇之的進入流通領域,有些水泥還沒來得及出廠就被抽查出不合格。
25個批次水泥產品氯離子不合格
內蒙自治區5批次水泥氯離子不合格
據水泥人網了解,今年4月份公布的國抽結果顯示,內蒙古自治區6批次不合格水泥中5批次為氯離子不合格。
在除內蒙古自治區外的16個省市自治區發現的25個批次不合格品中,氯離子不合格水泥有13個批次。
13批次氯離子不合格
近期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公布35批次不合格水泥中有17批次水泥氯離子不合格。
17批次氯離子不合格
數據來源:各地市場監管部門
水泥中氯離子超標會產生電化學反應,導致鋼筋表面腐蝕,同時還會在鋼筋表面形成紅鐵銹,導致體積膨脹使混凝土結構開裂,造成工程質量安全隱患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