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通訊員消息,近日,受山東區域水泥、熟料價格上調30-50元/噸帶動,蘇北、皖北部分品牌企業通知上調水泥價格30-50元/噸,同期長三角沿江部分企業通知上調熟料報價20元/噸。
河南連漲三輪,10多個地區“默契漲價”
據了解,近期山東窯企錯峰停產,企業復價愿望強烈,各企業調價正在逐步落實中。
江蘇南京一貿易商表示,近幾日長三角沿江區域主要品牌企業上熟料報價20元/噸同時下調水泥價格20元/噸,目的或是擠壓外購熟料企業的生存空間。
據水泥人網了解,目前下游需求依舊低迷,各企業庫存仍在高位,暫未看到更多復價上調的契機,不僅落實情況有待觀察,還需防備部分企業借復價之機搶市場。
蘇北市場一主要品牌企業對水泥人網表示,徐州幾家品牌企業通知上調水泥價格30-50元/噸,掛牌價也已經落實上調30元/噸,但實際執行仍有待跟進觀察。當地貿易商表示,皖北主要品牌企業目前還未見行動,這輪源自河南區域的復價更多的是相鄰區域主要品牌企業之間的“默契上調”。
進入8月初,河南區域主要品牌企業三次上調水泥報價30元/噸,累計上調90-100元/噸,調價后鄭州區域主要品牌企業報價285元/噸。緊接著山東、湖北、京津、河北、山西、江蘇等10多個區域主要品牌企業通知上調水泥報價。有業內人士表示,這輪調價更像是上述區域內主要品牌企業之間的一種默契,一省唱山歌,多省來附和。
蘇南某企業負責人表示,今年各區域水泥價格都太低了,幾乎所有水泥大省均價都跌到了2時代,大家都盼望著市場止跌回暖。所以在河南連續三次推漲水泥價格后,周邊省份就陸續跟進。
陜西關中區域一品牌企業負責人對水泥人網表示,河南漲價落實了,陜西關中的價格就能跟著漲上去了。今年的市場不好,大家都很難,所以不用誰來發動,誰來主持。只要有一個區域主要品牌企業上調報價落實了,就會有更多區域主要品牌跟進。“畢竟大家做生意都是為了賺錢,虧本的生意不長久的。”
默契漲價后,有企業偷襲式降價
在主要品牌水泥企業的“默契上調”后,水泥市場出現難得的熱情,財經評論更是將“金九銀十”傳統旺季水泥市場將迎來觸底反彈寫上了頭條。但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打臉。在各區域主要品牌企業通知上調報價的同時,有個別龍頭企業“突襲”降價,只為獲取更多客戶。以先漲20元/噸,再跌40元/噸的策略來增加市場份額。
8月3日河南區域主要品牌企業通知自8月4日起復價上調30元/噸,當天工廠門前就出現了排長隊現象。類似的,山東剛一通知水泥價格上調30-50元/噸,還沒等落實,水泥車、水泥船都開始排隊了。
相關行業人士表示,漲價是“默契上調”,主要是為了提升盈利。但是有個別企業擔心銷量、憂心份額,默契度不夠,甚至以“明漲暗降”的方式應付,打破了市場“默契”格局。以至于近期的“默契上調”出現逆轉的跡象,水泥市場或再度進入“份額爭奪戰”。
這部分企業通常覺得自己成本低,復價上調給高成本企業喘息的機會,不僅自己會丟掉市場份額,也給淘汰過剩產能增加了難度。故而以穩定市場份額,讓利客戶為由,把“默契上調”的大局給毀了。
水泥市場價格“亂套”
江蘇一企業銷售經理表示,最近江蘇區域的水泥價格漲跌有些隨意。蘇北宿遷8月中旬時剛剛通知上調報價5元/噸,24日又通知下調報價15元/噸;徐州23日通知上調報價50元/噸,24日又改口上調30元/噸;江蘇南京24日通知水泥下調20元/噸,熟料漲價20元/噸。
有貿易商表示,收到通知說熟料漲價20元/噸,當日下單拉貨熟料報價卻比此前報價還低20元/噸,也就是比上調之后的報價低40元/噸。“這就是他們說的先漲20元/噸,再跌40元/噸,一天之內漲20元/噸,又跌40元/噸,漲價是為了跌價做準備的,站起來是為了蹲下去。”
陜西關中某品牌企業負責人表示:河南當地有沒有落實不好判斷,但是河南運到陜西關中地區的P.O42.5散裝水泥報價還是280-290元/噸,量大的話還能有優惠。“最近煤價降了,河南來的水泥價格也有得商量。實際成交價格比這個還低。市場好不起來,漲價就是一句空話”。
被認為是產能“過剩之最”的廣西區域,近期連續多次下調報價,但是對外發廣東區域的水泥卻“入鄉隨俗”般的跟進廣東市場小幅慢漲。兩廣區域某品牌企業負責人表示,兩廣相鄰區域市場基本統一,價格漲跌5元/噸、10元/噸,再返利10-20元/噸,如此一來漲價也是跌價了。
進入8月下旬以來:廣東粵北韶關部分主流品牌上調10元/噸;廣東粵西部分品牌上調25元/噸;廣西河池市場主流品牌下調20元/噸;廣西玉林部分主流品牌散裝水泥下調10元/噸,袋裝水泥下調20元/噸;廣西桂林部分主流品牌袋散裝下調10-20元/噸;廣西部分品牌針對廣東外發報價上調5-10元/噸。
上半年水泥企業有盈有虧,盈利企業第一名的凈利潤是第二名的5倍多。而產能第三的華北龍頭冀東水泥上半年虧損達3.69億元。一業內人士表示,水泥市場的嚴重萎縮和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樣的背景下,水泥企業必須認清現實,丟掉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斷降低生產成本,積極投身這場可載入水泥行業史冊的“市場份額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