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拘留決定書》在業內流傳,有五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被處以15日拘留,其中一名是陽光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林騰蛟。該《決定書》的落款時間為2023年9月7日。該事件的起因是一起票據權追索糾紛。
企查查信息顯示,2022年時,高安市通瑞汽車貿易有限公司將包括陽光城等在內的多家公司告上法庭,案號為(2022)浙0110民初6267號。據此,2023年4月,陽光城等公司成為被執行人,執行標的約為51.18萬元。至今年9月,多位被執行人的履行情況均為“全部未履行”,陽光城、林騰蛟等也被限制高消費。
同日,碧桂園發布一則積極推進境外債務管理措施,制定整體解決方案的公告。碧桂園表示,進入2023年以來,銷售額承壓明顯,今年1至9月,銷售金額1549.9億元,同比下降43.9%,在行業銷售未明顯得到改善的形勢下,預計流動性在中短期內仍將持續緊張。
截至目前共有9筆境內公司債券合計147億元展期方案獲得債券持有人同意。境外債務方面,截至目前,尚未支付某債務項下本金金額4.7億港元到期款項,碧桂園懇請債權人給予時間。
另據上海票據交易所官網公布的承兌人逾期名單,3月1日~8月31日,發生3次以上票據逾期,且月末有逾期余額或當月有票據逾期行為發生的承兌人數量為2597家,環比增加181家,其中1609家屬于房地產行業,占比67.1%。
房地產行業大規模爆雷,連鎖反應開始蔓延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行業,房地產被稱為經濟的壓艙石,因為其自身的發展與否,不僅僅是開發商的事情,更關乎了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等多個行業的存亡。房地產企業所說的“破產”二字,后面還跟著“保護”,但產業鏈關聯配套企業如果破產,可就“難保”了。這也是為什么恒大、融創等房產百強企業的動態總是被社會大眾密切關注,因為稍不留神,引爆的雷就會燒到自己身上。
以恒大為例,在其失去造血能力的情況下,2.39萬億的負債“窟窿”需要包括境內外的債權人、上下游企業,以及更多人共同承擔。按照類型及規模排序:
最大的一類債權人為供應商、服務商,欠款9792億,包括全國各地項目欠付的總包款、分包款、材料款、設計費、營銷費等等。
第7名:陜西建工4.34億
第6名:世聯行12.41億,世聯行上半年業績披露為虧損
第5名:全筑股份30億元,受恒大拖累,過去兩年虧損均超12億元
第4名:易居中國40億,年報顯示,2021年易居虧損116億元,2022年虧損近39億元
第3名:金螳螂82億元,2021年恒大暴雷當年金螳螂巨虧49億
第2名:廣田股份88億元,2021年和2022年虧損金額均超50億元
第1名:南通三建360億元
其次是金融機構等,借款6248億,包括欠付的各個銀行、金融機構、外資機構的借款。規模最大的是盛京銀行,共計326億元,相當于盛京銀行2年的營收,33年的凈利潤;
第三是業主預收樓款,為6040億,相當于成千上萬戶家庭向恒大提前支付了6000億購房款,供恒大免費使用了多年;
最后為稅務機關,欠繳各類稅費1060億。
作為昔日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恒大集團曾在各地大肆擴張,如今超過160萬套房產已成爛尾,涉及600多萬業主。
據披露數據,超過50個恒大爛尾樓項目的省份有浙江58個、湖北59個、遼寧60個、湖南64個、山東67個、河北70個、重慶74個、四川85個;超過百個恒大爛尾樓項目的省份有江蘇115個、廣東157個。
九成以上的水泥廠業績下滑,1700多家水泥廠、商混企業、建筑公司倒閉
地產行業,牽一發而動全身,對于建筑施工、水泥(含水泥熟料和水泥粉磨)、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業的影響巨大。
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2022年4月至今已經有超過2200家建筑類企業破產重整;2023年1-9月期間共有50多家水泥企業、60多家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企業破產。其中就包括有“建筑鐵軍”之稱的江蘇南通建工企業以及生產線剛剛投產不到五年的水泥企業。
相關數據顯示,近五年成立,目前處于注銷狀態的建筑、水泥及混凝土行業企業已達數百萬。在賬款難收、商票變成廢紙的當下,似乎早些離場就能避免更大的損失。以往考慮的是如何賺錢,但如今考慮的卻是如何快速止損,全身而退。據水泥人網不完全統計,近五年內注冊成立的建筑工程、建材、水泥、混凝土企業中,有1700多家目前狀態為注銷、吊銷或撤銷狀態。
建筑工程行業1435家企業“停業”
近5年成立,名稱中有“建筑工程”字樣,所屬行業為房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的,目前狀態是撤銷、吊銷、注銷的企業共1435家。
建材行業122家企業“關門”
近5年成立,名稱中有“建材”字樣,所屬行業為房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的,目前狀態是吊銷、注銷的企業共122家。
水泥行業102家企業“退出”
近5年成立,名稱中有“水泥有限公司、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字樣,所屬行業為道路運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零售業、批發業、裝卸搬運和倉儲業,目前狀態是撤銷、吊銷、注銷的企業共102家。
混凝土行業51家企業“不干了”
近5年成立,名稱中有“混凝土”字樣,所屬行業為房地產、房屋建筑業、建筑安裝業、建筑裝飾、裝修和其他建筑業,目前狀態是吊銷、注銷、撤銷的企業共51家。
從代表行業頭部企業的上市公司上半年業績報告可見,九成以上的水泥上市公司業績同比業績下滑,與水泥行業整體運行情況相符。上半年,營業收入保持增長的企業有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寧夏建材、西部水泥、塔牌集團,凈利潤增長的只有塔牌集團一家,冀東水泥、山水水泥、福建水泥三家企業上半年業績虧損,占比近兩成。
水泥行業動輒幾十億,甚至成千上百億的投資成立,并且一步步建設項目、打造品牌、與合作伙伴共同盈利,沒想到熬過了疫情的三年,卻倒在了恢復期的2023年。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房地產行業的岌岌可危,還是建筑類企業的頻頻破產倒閉,對于水泥、混凝土都會造成“致命”的打擊,破產倒閉將是一個逃不開的話題。在未來3~5年產業洗牌的過程中,通過“價格戰”登上金字塔尖的龍頭地位的企業或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整個行業也將在10年左右完成一輪新的秩序更替。但是,“打”出來的水泥江湖,勝者又能穩定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