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了一則關于企業申請破產重整的公告,公告涉及企業為某水泥企業母公司。該水泥企業旗下4500t/d水泥熟料生產線剛于今年6月初完成技改投入生產。水泥廠技改共投入2.26億元,正欲大干一場的時候,卻遇母公司“破產重整”。
2020年至2022年,企業累計虧損57.18億元,債務負擔沉重,如不進行整體債務重整和資產業務重組,難以自行實現扭虧為盈,無力清償債務。且存在欠付職工工資、欠繳社保的情況。這也意味著,并不是企業不想干好,而是資金鏈出現問題,已經無能為力了。
此前四川康定人民法院也曾發布一則水泥企業破產清算案。所涉及的水泥企業擁有一條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建成投產日期是2020年5月,剛剛投產三年多,給出的原因是因無自備礦山、原料缺乏。
企業部分股東將所持股份連續三次掛牌出讓,第三次拍賣比首次起拍價降低了近1300萬元。
12家龍頭水泥集團應收賬款大增
近來,中國建材、西部建材、亞洲水泥、華潤水泥、塔牌水泥等先后公布了三季度業績預告。除塔牌集團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預增470%-510%。其他四家均為業績下滑。
圖片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公告
關于業績變動原因,多家企業均表示前三季度水泥產品量價齊跌。水泥量價齊跌與需求低迷不無關系,也與各區域的打了大半年的“份額戰”關系密切。
相關行業分析人士對水泥人網表示:在企業的發展階段,為了跑馬圈地、提高市場份額,多會給客戶提供比較寬松的信用政策,而水泥行業絕大多數頭部企業有著各自不同的“營銷政策”。究其主因或因建材行業競爭壁壘不高、企業數量較多、產能嚴重過剩。甲方的支配地位較為明顯,所以在激烈的“市場份額戰”中應收賬款占營收比就相對較高。
上述行業分析人士表示:應收賬款是企業“財務造假”的重要方式。大部分公司財務造假涉及虛增營收。公司沒有收到真金白銀,而是以應收賬款的形式存在。
從應收款規模來看,20家上市企業中12家應收賬款增加,占比達60%。其中海螺水泥2023年上半年同比2022年同期應收賬款及票據增加59.93億元,增幅達68.2%。同期營業收入增加91.56億元,凈利潤減少33.72億元,增收不增利的情況明顯。
數據來源:上市公司半年報
上述行業人士提醒,應收賬款如果出現以下四種情況,就需要提高警惕了。一是應收賬款比重大幅上升或下降,與企業經營情況不符;二是應收賬款占比高于同行業平均水平,且持續上升;三是應收賬款賬齡過長,壞賬準備不足或壞賬率上升;此外,應收賬款與銷售收入的增長速度不匹配也需高度關注。
下游資金告急,水泥企業危機四伏
投資者需要練出“火眼金睛”,透過應收賬款,識別公司背后潛藏的風險。如水泥行業,部分企業為贏得客戶通常會給予一定的賬期,在水泥行業被稱為“信用銷售”。信用銷售的存在,增加了應收款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房地產行業整體下行,頻頻暴雷的當下。
從前20強房企現狀可見,目前9家企業已暴雷,1家搶救中,占比達50%。處于緊張狀態的4家企業。
基建方面,處于資金鏈端口的城投公司也出現不確定因素。相關數據顯示,2023全國城投公司的資產負債率普遍出現增高的情況。從資產負債率變動情況來看,270家城投公司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7.95%,較上一年度平均資產負債率56.82%增加1.13%。從不同地區來看,東部地區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9.57%,西部地區為57.28%,中部地區為57.08%。
從資產負債率區間來看,47家城投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低于50%;99家城投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50%至60%之間;資產負債率在60%及以上的城投公司最多,為124家。其中總資產規模居前100位的城投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59.75%,較上一年度平均資產負債率59.55%增加0.2%。
2023年全國市級城投公司T100負債率最新排名
殊途同歸,房企關聯建筑類企業,而建筑類企業直接關聯全國正常經營、非經營異常,名稱或經營范圍包含“水泥”的125萬家企業;城投關聯基建項目,而基建項目關聯建筑類企業,建筑類企業又關聯這125萬家“水泥”類企業。其中近五年內注冊成立的建筑工程、建材、水泥、混凝土企業中已有1700多家處于注銷、吊銷或撤銷狀態。一方面是大客戶頻頻登上爆雷、違約榜,另一方面是企業入不敷出,資不抵債,不得不申請破產重整,或被相關供應商申請破產清算。
據不完全統計,2022年4月至今已經有超過2200家建筑類企業破產重整;2023年1-9月期間共有50多家水泥企業、60多家混凝土及水泥制品企業破產……